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學生和弟子

  很多人信佛,但是不肯做和尚尼姑,這種人稱為居士。和尚是出家佛教徒,居士是在家佛教徒。居士見之於佛經,如《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曰:「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可見居士為佛教所承認,不過始終和出家人有所不同。出家人拋棄一切,切斷七情六欲,居士往往做不到。

  很多人喜歡京劇,看得多了,往往跟著唱幾句,慢慢就有上台演出的水平。不過這種人不是演員,只是票友。演員是專業的,票友是業餘的,以前北京有四大票友,演出水平相當出色。我有個學生,是粵劇大票友,自己出錢租戲院登台演出,免費請人觀看。不過票友是不肯正式下海當演員的。

  楊善深先生在世時,曾對我說:「不要只收學生,要收弟子。」學生和弟子有什麼不同呢?

  我以書法為業,很多人想跟我學習書法,我曾在幾所大學或專業進修學院講授,報名聽講者雖眾,其實只是學生。學生有很出色的,成績優異,但這不是弟子。

  弟子要繼承老師的衣缽,例如孔子創儒學,則其弟子當然是信奉儒家者。儒家積極有為,道家清靜無為;儒家講聖賢,講內聖外王,道家則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儒家主張王道教化,法家主張嚴刑峻法。為學者如果只是涉獵,則不妨轉益多師;如果業有專攻,則不能採取騎牆態度。以孔為師而行霸道,以墨為師而講攻伐,不是笑話嗎!

  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如此。拿飲食為例,流派紛呈,各有特色。有人說全國名菜有八大系統,有人說有十大系統,無論多少派,重要的是有自己特點才能稱派,而這特點必須與眾不同。一條魚,一塊肉,在不同流派的廚師手中烹調出來,色香味各異。拜師求學,就是學這絕招。如果你入粵派,拜粵菜名廚為師,當然要發揚粵菜特色。萬一你燒出來卻是京菜、上海菜、甚至是西菜,這算什麼粵派弟子。我在書法上,以二王為尊,以《授筆要說》和《玉堂禁經》為基礎,雙鉤執筆,搖腕運筆。曾經有學生對我說:「人家都是吊臂、轉指,出去寫字,覺得自己很羞。」我當然知道有人寫法和我不同,這也等同你學粵菜還是京菜,如果學了我的方法你覺得抬不起頭,哪怎麼接我班呢。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三千弟子,規模當然很大了,但通六藝者只有七十二人,僅佔百分之二點四,其他人只通一兩樣吧。《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只講了顏回一個,可見孔子的標準很高。台灣侯吉諒老師在他網誌中寫道:「桃李遍天下,成功沒幾個」,大凡做老師者都有這樣的感覺。

  回頭來說,你應該明白楊善深老師的意思了。他說不要只收學生,要收點弟子,是希望我有接班人。廣州美術學院一位教授對我說:「我們這裡的學生,是做夢也想做藝術家的人,給他一個外企的總經理也不幹。你那裏情況恐怕有點不同。」情況確實如此,香港居,大不易,找一個弟子從事一門冷僻的職業,有點困難。

  大多數聽我課的,都是學生,不是弟子。弟子和老師之間,有一個互相承認的契約關係。這不是當居士,是真要當和尚,你自己先想清楚。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三論用筆為上

  用筆得到線條,結字得到架構。再想深一層,架構其實就是線條所組成的。就寫字而言,線條是字的點畫,架構研究點畫應該如何組織。

  這好像建造房子,鋼筋、木材是材料,設計圖則繪出架構。好房子,應該有好的架構設計,而且應該選用好材料。

  如果房子所用的材料很好,可惜設計不漂亮,大有改進餘地,則住人沒有問題,僅僅不夠舒適而已。有位作家寫到,他在美國看到朋友舊屋後院有包工隊正在搭陽臺,木色紅而紫,沉得壓手,鋸末有異香……仔細一看,居然是紫檀木,在大陸論斤論價的紫檀木!洋鬼子不識貨,用高檔材料造普通房子,當然有點可惜。但這紫檀陽台肯定穩健牢靠,好材料造出來的就是不一樣。

  如果房子外形很漂亮,設計很合理,可惜用的材料很差,鋼筋是鏽的,木材是爛的......,這樣的房子沒有使用價值,誰也不敢住,現在稱為「豆腐渣工程」。繡花枕頭一包草,只取表面而已,結果優秀的設計也失去了價值。

  在書法中,用筆好,線條就漂亮,等於有了好材料。然後再去研究這材料的組織法,也就是結字,就會得到理想的作品。歷代書家包括趙孟頫在內,都以用筆為上,結字為次,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線條為質,架構為形,質重於形。只要線條漂亮,已操勝券。形質相得,神采自出。

  可惜現在好多人顛倒了這次序,他們斤斤於字形,這裡長了一點,哪裡短了一些,什麼三等分結構,上中下結構,甚至用九宮格來校正形狀,越走越遠。古人重質,今人重形;古人質重於形,今人形重於質,完全迷失了方向,不亦悲乎。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書法以用筆為上

 繼續解釋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的觀點: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這一段話,有幾點要注意:

  一是用筆為書法根本,所以說「用筆為上」。有「為上」就有「為下」,重要性不如用筆,那就是結字。現在很多人反而重視結字,以為字形漂亮就是好書法,把二者的關係錯誤地顛倒過來了。所以現在欣賞書法作品頗有分歧,明明是較差的作品,有些人卻認為是好的,因為他們把字形放在第一位,而古人是把用筆放在第一位,唐朝張懷瓘甚至說:「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以形論書,其實是不懂書法。

  趙孟頫以用筆為上,不是他的發明,早在唐代的《玉堂禁經》中已經有「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這樣的論述。趙孟頫只是覆述古人的觀點。

  其次,《玉堂禁經》所言之「裹束」,就是結字法。結字「因時相傳」,各個時代美感不同。唐朝的美女,以肥為艷;現在則流行骨感,肥女畏畏縮縮,心理上自以為不美。書法魏晉以瘦硬為上,至中唐漸漸豐腴;古時以多角為病,碑派以有角為榮。字形美不美,是隨著時代美感轉變而變化的。

  所以毛筆用法是基本,結字為次要技法。用筆技法是不變的,結字是經常變動的。趙孟頫說王羲之字勢一變古法,雄秀天然,到齊、梁間已乏俊氣。推究起來,雖然和人品有關,但說到底還是這個「為上」的用筆基礎差,臨場無法瀟灑。

  很多學生就是希望字形寫得漂亮一點,才報讀書法課程的。在這種心理下,往往把精力放在糾正字形方面,而不是下苦功研究用筆,主賓易位,怎麼能學好書法呢?

  對於古代的書論,不要輕輕放過,要反覆多讀,務求理解,方有所悟。有人說上面這一段跋文,是趙孟頫平生論書之精華,我是很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