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書寫,書法,書藝和書道

  我在2001年六月寫過一篇文章,把寫字這件事情分為三個層次:書寫、書法和書道。最近我在想,是否應該改為四個層次:即書寫、書法、書藝和書道。

  以前我是這樣解釋三個概念的:

  書寫是第一層次。有文字就有書寫,書寫和文字同時產生,其目的為著記錄語言。許慎《說文解字‧敘》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這是「書」的本義。
  書寫經過相當的年月,積累起一套技法,於是產生了書法。書法是漢字書寫的第二層次,它是一種視覺藝術,是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表現精神美、氣質美。在中國傳統概念中,書法通常是指以毛筆、墨、吸水的宣紙等為工具的一種書寫藝術。
  在書法高度發展之後,提高作者的人格氣質成為重要問題,它對人的精神世界有重大影響,於是上升為書道。「道」是人生的根本真理,通過書法來悟道,尋求人格的鍛鍊和提昇。它是一種靜功,一種哲學,是漢字書寫的最高層次。正如日本其他的「道」一樣,插花稱之為「花道」;飲茶稱之為「茶道」,其他如劍道、棋道、柔道等等,其要不在輸贏,在於人品之磨礪。
  所以,書寫的歷史最長,書法次之,書道最為後起。寫書法史者,應該注意這一特點。
  世之書寫者眾矣,未必知法;善書者雖多,未必悟道。

  但經過多年的教學中,我最近想法有點改變,就是有法未必是藝術,所以有必要把書法和書藝分開來講。

  書法之要點,在於人手和毛筆之配合。一九五七年,沈尹默先生在《學術月刊》上發表《書法論》一文,是年七十五歲。他以畢生臨池之經驗,清楚地指出:
  筆法是寫字點畫用筆的方法,是人們在長期的寫字中發現的。由於人的手腕生理能夠合理的動作和所用工具能夠相適應的發揮作用,兩種條件相結合,才自然地形成,而在字體上生動地表現出來。
  沈先生這一論述有重大意義。所謂筆法的來源,就是「人的手腕生理能夠合理的動作和所用工具能夠相適應的發揮作用」,他明確說出「兩種條件相結合」。簡言之,筆法就是毛筆本身的性能,和人手的生理相配合所產生的。只要按照二者的特點加以配合,筆法也就在其中了。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五日滄浪書社在江蘇常熟召開「中國書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我發表《〈傳授筆法人名〉考》一文,再次呼籲重視沈尹默先生的這一論述。我在論文開首說:
  書法無非是表現人之心懷;心有所動,筆有所應。欲要表現出心之細微,當然要有一套精妙的技法,故習書者無不重視筆法。筆法就是使用毛筆的科學方法,它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一是毛筆本身的構造,二是人手的生理結構。筆法研究怎樣以人手的各個部份配合著去操縱這枝毛筆,從而把毛筆的性能最大地發揮出來。歷代書家對毛筆和人手作深入的研究之後,總結出一套科學方法,這就是筆法。
  工具的選擇和手勢的變換對筆墨效果有關鍵的作用。筆法是人手使用毛筆的方法,所以要學筆法,首先要對毛筆有認識,選擇一枝應手適用的毛筆,同時技法手勢要正確,才可細緻地發揮毛筆的特性。什麼樣的毛筆,就有什麼樣的效果;手勢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結果。要掌握中國書畫的筆墨技巧,就必須對毛筆特性和人手生理有深入的認識。

  但問題在於,掌握了筆法之後,是否就自然而然登入藝術之殿堂了呢?標準寬一點,可以說是。但實際上,有些學生掌握了用腕之後,卻寫不出藝術作品。這情況歷來就有,古人把有法無韻、有功無性的作品,稱之為「手技」,也就是僅僅表現了技巧,卻不美,欣賞價值不大。
  明‧王驥德《曲律‧雜論》說:「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也。其所能者,人也;所不能者,天也。」這話本之於孟子《孟子‧盡心》:「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所謂「規矩」,就是技法;梓匠輪輿,各行師傅,都可以誨人以規矩,傳授手技,卻不能令徒弟達到「巧匠」的程度。可見孟子時代起,已經把「規矩」和「巧」分開了。有「規矩」即掌握了技法,達到「巧」就是藝術。
  這就是我最近在想的問題。書法從字面上講,是一種技法,一種規矩;如果達到了「巧」,就是書藝。這樣就是書寫、書法、書藝和書道四個層次,不是三個:

  普通寫字─掌握技術─達至藝術─修身養性

  俗話說:熟能生巧。技法熟練了,就可以達到巧的程度。某次我看一個師傅拉麵,猶如飛舞白練,動作優雅,滿堂喝采,人人說達到了藝術的程度,可見藝術是技法達到高級程度才產生的。
  中國還有一句話,叫「心靈手巧」,「巧」和「心」很有關係。這大概就是王驥德說「其所能者,人也;所不能者,天也」的原因。天者,天性,天性各有不同。不過他歸之於天,好像無能為力,未免太悲觀了點。佛家講頓悟,某天某事某一點上,突然悟道,是可能的。書藝的心法,只有一個字,就是蔡邕所說的「散」。太「緊」,太執著,太重眼下之事,慾望太多,心機太亂,太緊張,壓力太大,結果必不能巧。王羲之妙跡,都是誓墓後十年產生的,其理可知。
  俗話說「師父領入門,修行在自身」,入門是學技法,修行是練心法,師傅不能替代,講到這一層,就是書道了。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想起季先生

  季羨林先生駕鶴西遊,士林評論很多,很慚愧我沒有讀過他的書,自然也無法置喙。不過他寫的字倒是見過,而且印象很深,只寫了十個字:「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一看之下,令人莞爾。

  這是極富閱歷的人,才能有此體會,背後多少辛酸,都藏在這十個字中間。溫中堂年年探望他,相談甚歡,如果見到這十個字,不知會怎樣想。

  這世界有些事情,無法全說。看見一件事情,未必是真相;推測一個原因,未必是真因。有不得已而為之者,有為之而不得已者。一甲子風雲,經過文革槍林彈雨的人,歸燦爛於平淡,這就是十個字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