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也算作品


  老友來信,責我網誌久久不變,很久沒有看到我作品,說得是。

  我不是懶,是忙。

  研究、著作、臨池、備課、教學……一大堆事情,做不完。口袋裡都裝著紙條,走到哪裡想到一點,立即寫下來。床頭放著iPad,想到什麼也馬上記錄。很多問題,都是半夜想到寫下來的。

  不過練字還是練的,米芾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練習作品,不能都上網給人看吧。

  老友問:公開的作品有什麼?上個月中華藝術家協會2011年書法展,我出了一幅小楷,字數達五百多,放上網太小,看不清楚。

  忽然想起來了,展覽會的標題是我大字牓書,也算是公開作品,這裡挑兩個字,放上網,符合老友的要求:一是近期所寫,二是公開作品。

  老友看見,不知是笑還是惱。












書法教學:黃簡草書示範


   
這是我在香港書法專科學院講課時的草書示範。如要看高清大畫面,可到下列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j7hx8Cz9Lk

在右下角選取1080P。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閒話過年


  二十四節氣不是一次制訂的。

  冬至白天最短,夏至白天最長,容易觀察到,成為天文測定的標誌點。至者,極也,「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為陰陽兩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不是冬季來臨的意思,冬季開始是立冬。

  冬至和夏至是黃道上兩個對分點,如果將它們之間的黃道再次對分,就是春分和秋分,這兩天的特點是晝夜相等。兩分兩至,是太陽在黃道上最重要的四個點。

  如果將這四點之間的黃道再次對分,那就產生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為四季之始。四立是以氣候特徵來命名的,立春通常在西元二月四日﹝或五日﹞,我在上一篇博文說,這肯定是中原地區的人制訂的。中國幅員廣大,各地氣候不同,北方冰天雪地,南方溫暖和熙,無法面面俱到。

  黃道是我們太陽視運動的軌跡,猶如地球有赤道一樣。這樣一個大圈,以什麼為起點呢?

  如果是天文上,是以春分為起點,春分是天球黃道和地球赤道的交叉點,所以定為黃道0度,這樣一來,冬至就是270度位置。太陽從春分開始回到春分,就是一個回歸年。

  香港天文台有一個圖,我把圖連接在這裡,以資參考:



  但從季節上說,春夏秋冬,立春是一年之始。今年是兔年,明年是龍年,都是從立春開始計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太陽曆,跟西曆定法不同。西曆一月一日元旦,跟中國二十四節氣沒有關係。就曆法本身而言,西曆只是太陽曆,阿拉伯國家用月亮曆即陰曆。中國曆法考慮到太陽和月亮兩個關係,是陰陽合曆,最為科學。

  我們究竟要過幾個年?

  有些地方過冬至,冬至大過年,香港也是這樣,冬至那一天,闔家團圓,街市上的雞、魚都貴了,買的人太多。周朝就是冬至過年的,遺風兩千多年仍在。

  接下來是西曆元旦,法定假日,這是美國回來的孫中山所提倡,至今只有一百年。其實西方各國,這個年是從聖誕開始的,聖誕的熱烈氣氛遠過新年,而且一年比一年厲害,其風也吹進大陸。聖誕原是宗教節日,香港大主教說,聖誕已經被商業化了,這話很正確。

  再接下來就是春節,中國月份是依照月亮規律排的,陰曆新年和陽曆年分對照,每年位置不同。

  同樣,就陽曆而言,立春才是春節。唐朝春節就是立春,到宋元才改為陰曆正月初一。現在的人們,已經不知道這段故事了。

  一踏進十二月,節日接踵而來,大陸內地人要過兩個年,香港和澳門人要過三個年。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香港做冬


  我們知道,太陽的位置,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冬至這一天,太陽到達南回歸線,北半球日照最短,其後太陽開始向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的日照漸漸長了,夏至那一天太陽到達北回歸線,日照最長。

  冬夏兩至,將一年分為兩半:冬至開始到夏至是陽盛陰衰的半年,夏至到冬至為陽衰陰盛的半年。如果把每半年再次對分,那就產生了春分和秋分,春夏秋冬四季就定下來了。在發展下去,每季再三等分,則就有了十二月。

在天文基礎上,發展出曆法。問題是這十二個月,究竟以哪一個月為一年之開始?這就有了所謂三正的問題。夏商周三代,歲首正月是不一樣的。《史記‧曆書》:「 夏正以正月, 殷正以十二月, 周正以十一月。」秦代建亥,是十月,漢武帝行太初曆,恢復夏曆建丑,以一月為歲首,歷代沿用至今。通俗地說,夏代一月過年,殷代十二月過年,周代十一月過年。

  以十一月為一年之首,其實就是以冬至為歲首,做冬就是過年。以天文來看,頗為合理。但天文、曆法之外,還有氣候。如果以十一月為歲首,則十一、十二和一月就是春季,跟黃河流域氣候不配合。我們知道,從冬至開始,雖然太陽已經向北回歸,但氣候卻沒有立刻反映出這一情況。從冬至開始計九,如《九九歌》所言「三九四九冰上走」,最為寒冷,根本不是春天。所以夏代建寅,以一月為歲首,以配合當地氣候的實際情況,就科學性而言,夏正是最正確的。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冬季較閑,夏秋則忙。歲首必在冬季,有閑才能過節。以冬至為首,出於天文,這是相當自然的想法,可惜和北方氣候不合。如果夏人生活在廣東,就沒有問題了。十二花神中,三月是桃花,但在香港,過年一景就是買桃花,足足比江南早了三個月。
  香港所說「冬至大過年」,是以周正為基礎的,冬至為歲首大之,春節過年小之。這是嶺南一帶氣候所致,北地則異之,仍奉夏正。每年冬至這一天安排課程很困難。因為不是公眾假期,理論上還是有課,可是不論怎樣事先公布,或者發出通告,到時總有人反對,或者乾脆請假不來。我不明白的是,既然民眾普遍認為「冬至大過年」,香港政府何以不將冬至列為公眾假期呢?

  天文、曆法和氣候,三者必須和諧統一。天文是客觀存在,氣候各地差異很大,曆法是人為的,然終須符合天文、氣候方始行得通,其中的道理,當宜三思之。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有關我的筆名白沙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是晚清最重要的書法論著,篇幅很長。當年我編《書法理論叢書》,選入此書,請崔爾平先生加以註釋,以利閱讀。崔先生飽學之士,和我來往很多,經常一起商榷細節。稿件殺青,我審閱中發現一古代書家資料有問題,問崔資料來源,崔說引自祝嘉先生著作。我頗不放心,想祝嘉在蘇州,不如專程去一次,當面請益。

  有關這資料的問題,這裡不詳細寫了,兩個窮書生,沒什麼錢,晚上尋了一家小旅館棲身,作長夜之談,綜論古今人物,評騭碑帖得失,頗為相得。第二天清早上茶館,飲了我平生記憶最深的一杯綠茶,入口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每杯收費只有一毛錢。

  《廣藝舟雙楫注》成書之後,崔先生要我寫一篇序,我也爽快地答應了。但這套叢書,我是責任編輯,署名作序,似有不便。當時請示編輯室主任,決定以筆名「白沙」發表。我撰文很少用筆名,這是少數的例外。「白沙」是因為我祖家相傳在四明白沙村,我偶然讀到《世說新語‧文學》:「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由「排沙簡金」聯想到的。後來茅子良還替我刻了一方印:「白沙黃簡」。


  三十年過去了,去年崔先生寄來了《廣藝舟雙楫注》的新版本,並且告訴我,上海書畫出版社原來又打算找人注釋這本書,後來聽聞自己社中早就出版過這本書,找出來一看,認為質量相當好,所以再版了。三十年已經換了一代人,新人不知道歷史,也不是奇怪的事。崔先生還笑著說:「他們還問寫序言的白沙是哪一位呢!」

  所以筆名有好處,也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