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清明上河圖》漫談

  《清明上河圖》我見過四幅,一是故宮張擇端本,一是仇英本,一是乾隆本,一是現代臨本。此圖臨摹者甚多,聽聞北京榮寶齋馮忠蓮女士臨本甚好,但我只見過廣州某家臨本。

  仇英本其實不是臨摹,而是創作,只是大構圖類似《清明上河圖》而已。所畫者江南風俗,設色筆墨較張擇端遠甚,尤其是樹法,功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乾隆本由陳枚、孙祜等五人奉旨作,後半段作青綠山水,頗豔俗,清代院畫往往如此。
  《清明上河圖》的重點在虹橋。張擇端本虹橋為木結構,橋上人來人往,橋下有一大船欲過橋洞,船到橋頭尚未直,有撞橋之危險。船夫蜂擁而出,或放桅杆,或撐竹竿,或長竿鉤搭,或挽繩盤索。橋欄處、岸邊、後繼的船上,都有為之著急的人,眾人的目光投向這一大船,人聲鼎沸,緊張熱鬧。所以我說《清明上河圖》是有聲音的國畫,張擇端不但畫了一個大市面,也畫出了市聲。



  仇本、乾隆本,改虹橋為石砌,整齊光潔,頓失趣味。而最要命的是取消了大船過橋之危險情節,上無呼喊之觀眾,下無博命之船夫,整幅畫由此解散,變成平鋪直敘。高手和俗手之分,有時就差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