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香港做冬


  我們知道,太陽的位置,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冬至這一天,太陽到達南回歸線,北半球日照最短,其後太陽開始向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的日照漸漸長了,夏至那一天太陽到達北回歸線,日照最長。

  冬夏兩至,將一年分為兩半:冬至開始到夏至是陽盛陰衰的半年,夏至到冬至為陽衰陰盛的半年。如果把每半年再次對分,那就產生了春分和秋分,春夏秋冬四季就定下來了。在發展下去,每季再三等分,則就有了十二月。

在天文基礎上,發展出曆法。問題是這十二個月,究竟以哪一個月為一年之開始?這就有了所謂三正的問題。夏商周三代,歲首正月是不一樣的。《史記‧曆書》:「 夏正以正月, 殷正以十二月, 周正以十一月。」秦代建亥,是十月,漢武帝行太初曆,恢復夏曆建丑,以一月為歲首,歷代沿用至今。通俗地說,夏代一月過年,殷代十二月過年,周代十一月過年。

  以十一月為一年之首,其實就是以冬至為歲首,做冬就是過年。以天文來看,頗為合理。但天文、曆法之外,還有氣候。如果以十一月為歲首,則十一、十二和一月就是春季,跟黃河流域氣候不配合。我們知道,從冬至開始,雖然太陽已經向北回歸,但氣候卻沒有立刻反映出這一情況。從冬至開始計九,如《九九歌》所言「三九四九冰上走」,最為寒冷,根本不是春天。所以夏代建寅,以一月為歲首,以配合當地氣候的實際情況,就科學性而言,夏正是最正確的。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冬季較閑,夏秋則忙。歲首必在冬季,有閑才能過節。以冬至為首,出於天文,這是相當自然的想法,可惜和北方氣候不合。如果夏人生活在廣東,就沒有問題了。十二花神中,三月是桃花,但在香港,過年一景就是買桃花,足足比江南早了三個月。
  香港所說「冬至大過年」,是以周正為基礎的,冬至為歲首大之,春節過年小之。這是嶺南一帶氣候所致,北地則異之,仍奉夏正。每年冬至這一天安排課程很困難。因為不是公眾假期,理論上還是有課,可是不論怎樣事先公布,或者發出通告,到時總有人反對,或者乾脆請假不來。我不明白的是,既然民眾普遍認為「冬至大過年」,香港政府何以不將冬至列為公眾假期呢?

  天文、曆法和氣候,三者必須和諧統一。天文是客觀存在,氣候各地差異很大,曆法是人為的,然終須符合天文、氣候方始行得通,其中的道理,當宜三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