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學,學了幾年書法,想開展覽會,我支持。寫下這幾句話,給各位參考:
展覽可能出名,也可能出醜。
一張好作品,是反覆練習、反覆體會後產生的。不要想一次成功,十次八次,慢慢就會有一張好作品產生。古話說:熟能生巧。
一失敗就放棄,必定沒有成功的機會。
說到底,藝術只是抒發我們內心的手段,作者享受到創作的過程,也享受到創作的結果。創作過程可能是痛苦的,到你產生一張好作品,回頭來想,痛苦也是一種享受。
就現階段同學總體水平而言,應該臨摹為主,創作為輔。
作品好不好,不僅僅是你自己的問題,還影響到整體展出水平,所以不要掉以輕心,隨便亂寫,「累街坊」。
稱讚你的人,可能因為是你老友,可能是和你親近,可能只是敷衍,當然也可能是認真的。但我希望你注意聽取人家的批評,批評難得,人家肯講出來已屬不容易。
一個專業意見,勝過一大堆非專業意見。一大群不懂書法的人猛讚你,你肯定出了大問題。
對自己的評價要低一點,我老師曾說過:「初學三年,打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
成大事者,必注意細節。紙、墨、印、款,都會影響最後效果。
作品不在大小,不要以為越大越好。展覽後能掛在家中,能贈友人,這種尺寸夠了。現在有些展品,比一般家庭的天花板還要高,比睡房面積還要大,不知如何善後。
展覽很多,成功的展覽很少。
展覽應該有主題。張大千精品展,進去一看,一半和張大千無關,很多不是精品,未免失望。
有三種藝術:一是中國傳統藝術,一是西方藝術,一是融匯中國和西方藝術。我是傳統派,守住傳統,頗不容易。司馬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現在狂野的多,精雅的少。
展品不在多,在於精。我在東京看一個展覽,只有五張。要知道,一幅作品看三分鐘,一小時只能看二十幅。一百幅作品的展覽,要看五小時。現在有些展覽,上千幅作品,舉辦者有沒有想過要看幾小時?
你化幾星期寫出來的作品,觀眾停留的時間,往往只有一兩分鐘,遠比你自己停留的時間少。假如你的作品好,觀眾停留的時間就會長;如果有人戀戀不捨地站在你作品前面,你肯定找到人生的知音了。
展品之間,應該有足夠的空間,不要把作品當作糊牆紙,密密麻麻。
作品裝裱應該有一個基調,否則一走進展廳,五顏六色,七長八短,感覺不好。
我以為,中式房子用捲軸,西式房子用鏡架比較好。二者價錢差不多。
這不是個人展覽,是集體展覽,凡是群體性的事情,必有多種意見,七嘴八舌,所以協調和謙讓很重要。不要想人家為你做了什麼,想想自己為大家做了什麼。
不求名利、不提回報、默默為人奉獻者,是最值得尊敬的。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書法入門要多少時間
最近有人來問,工作之餘想學書法,最擔心時間不夠,學書法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呢?
我在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教的時候,設計這課程為兩年,分為四級,共計94堂課。每星期上一堂課,其中一小時半講理論,一小時臨池練習。
一級課程筆法,22堂課,共55小時。
二級課程筆勢,22堂課,也是55小時。
三級課程筆意,30堂課,需要75小時。
四級課程格式,20堂課,50小時。
全部加起來,是94堂課,235小時。其中每級課程有兩堂是考試,所以實際講課是86堂,215小時。每年有一個月假期,其餘時間每星期上一堂課,頭尾需要兩年。
學書法光靠課堂練習是不行的,回家還要一些臨池時間。我這個課程,要求學生每星期上課之後,回家至少練習四小時,對於上班人士,希望他們週末拿出半天時間臨池,這要求不算太過分吧。所以86堂課215小時,還要加上在家練習時間344小時,到基礎四級課程結束時,一個學生聽課和練習總時間是559小時。
我教書法,是1978年在華東師大中文系開始的,當時的講課時間也是每星期一堂課,兩小時左右,然後學生回家練習。那是三四個班一起在大階梯教室上,城市大學每班20人左右,曾經試開過一個4人小班。從三十年的經驗來看,理論課人多人少關係不大,尤其現在有很多電子設備可利用,效果很好。但練習課是人少好,三五個人最理想,人太多照顧不過來。
華東師大的書法課,我上低年級基礎課,翁闓運先生上高年級專題課。基礎課的特點是廣而淺,專題課則窄而深,我認為這是較好的課程設計。一個沒有學過書法的人,首先要解決基礎知識,對筆法、筆勢和筆意這三大要素有所認識,然後才可以深造某一書體。
我也研究過學鋼琴、繪畫等藝術入門和深造所需要的時間,寫出來很長,這裡就不多說了。就書法而言,如果沒有五百小時的基礎,入門就有點困難了。
我在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教的時候,設計這課程為兩年,分為四級,共計94堂課。每星期上一堂課,其中一小時半講理論,一小時臨池練習。
一級課程筆法,22堂課,共55小時。
二級課程筆勢,22堂課,也是55小時。
三級課程筆意,30堂課,需要75小時。
四級課程格式,20堂課,50小時。
全部加起來,是94堂課,235小時。其中每級課程有兩堂是考試,所以實際講課是86堂,215小時。每年有一個月假期,其餘時間每星期上一堂課,頭尾需要兩年。
學書法光靠課堂練習是不行的,回家還要一些臨池時間。我這個課程,要求學生每星期上課之後,回家至少練習四小時,對於上班人士,希望他們週末拿出半天時間臨池,這要求不算太過分吧。所以86堂課215小時,還要加上在家練習時間344小時,到基礎四級課程結束時,一個學生聽課和練習總時間是559小時。
我教書法,是1978年在華東師大中文系開始的,當時的講課時間也是每星期一堂課,兩小時左右,然後學生回家練習。那是三四個班一起在大階梯教室上,城市大學每班20人左右,曾經試開過一個4人小班。從三十年的經驗來看,理論課人多人少關係不大,尤其現在有很多電子設備可利用,效果很好。但練習課是人少好,三五個人最理想,人太多照顧不過來。
華東師大的書法課,我上低年級基礎課,翁闓運先生上高年級專題課。基礎課的特點是廣而淺,專題課則窄而深,我認為這是較好的課程設計。一個沒有學過書法的人,首先要解決基礎知識,對筆法、筆勢和筆意這三大要素有所認識,然後才可以深造某一書體。
我也研究過學鋼琴、繪畫等藝術入門和深造所需要的時間,寫出來很長,這裡就不多說了。就書法而言,如果沒有五百小時的基礎,入門就有點困難了。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學生和弟子
很多人信佛,但是不肯做和尚尼姑,這種人稱為居士。和尚是出家佛教徒,居士是在家佛教徒。居士見之於佛經,如《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曰:「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可見居士為佛教所承認,不過始終和出家人有所不同。出家人拋棄一切,切斷七情六欲,居士往往做不到。
很多人喜歡京劇,看得多了,往往跟著唱幾句,慢慢就有上台演出的水平。不過這種人不是演員,只是票友。演員是專業的,票友是業餘的,以前北京有四大票友,演出水平相當出色。我有個學生,是粵劇大票友,自己出錢租戲院登台演出,免費請人觀看。不過票友是不肯正式下海當演員的。
楊善深先生在世時,曾對我說:「不要只收學生,要收弟子。」學生和弟子有什麼不同呢?
我以書法為業,很多人想跟我學習書法,我曾在幾所大學或專業進修學院講授,報名聽講者雖眾,其實只是學生。學生有很出色的,成績優異,但這不是弟子。
弟子要繼承老師的衣缽,例如孔子創儒學,則其弟子當然是信奉儒家者。儒家積極有為,道家清靜無為;儒家講聖賢,講內聖外王,道家則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儒家主張王道教化,法家主張嚴刑峻法。為學者如果只是涉獵,則不妨轉益多師;如果業有專攻,則不能採取騎牆態度。以孔為師而行霸道,以墨為師而講攻伐,不是笑話嗎!
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如此。拿飲食為例,流派紛呈,各有特色。有人說全國名菜有八大系統,有人說有十大系統,無論多少派,重要的是有自己特點才能稱派,而這特點必須與眾不同。一條魚,一塊肉,在不同流派的廚師手中烹調出來,色香味各異。拜師求學,就是學這絕招。如果你入粵派,拜粵菜名廚為師,當然要發揚粵菜特色。萬一你燒出來卻是京菜、上海菜、甚至是西菜,這算什麼粵派弟子。我在書法上,以二王為尊,以《授筆要說》和《玉堂禁經》為基礎,雙鉤執筆,搖腕運筆。曾經有學生對我說:「人家都是吊臂、轉指,出去寫字,覺得自己很羞。」我當然知道有人寫法和我不同,這也等同你學粵菜還是京菜,如果學了我的方法你覺得抬不起頭,哪怎麼接我班呢。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三千弟子,規模當然很大了,但通六藝者只有七十二人,僅佔百分之二點四,其他人只通一兩樣吧。《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只講了顏回一個,可見孔子的標準很高。台灣侯吉諒老師在他網誌中寫道:「桃李遍天下,成功沒幾個」,大凡做老師者都有這樣的感覺。
回頭來說,你應該明白楊善深老師的意思了。他說不要只收學生,要收點弟子,是希望我有接班人。廣州美術學院一位教授對我說:「我們這裡的學生,是做夢也想做藝術家的人,給他一個外企的總經理也不幹。你那裏情況恐怕有點不同。」情況確實如此,香港居,大不易,找一個弟子從事一門冷僻的職業,有點困難。
大多數聽我課的,都是學生,不是弟子。弟子和老師之間,有一個互相承認的契約關係。這不是當居士,是真要當和尚,你自己先想清楚。
很多人喜歡京劇,看得多了,往往跟著唱幾句,慢慢就有上台演出的水平。不過這種人不是演員,只是票友。演員是專業的,票友是業餘的,以前北京有四大票友,演出水平相當出色。我有個學生,是粵劇大票友,自己出錢租戲院登台演出,免費請人觀看。不過票友是不肯正式下海當演員的。
楊善深先生在世時,曾對我說:「不要只收學生,要收弟子。」學生和弟子有什麼不同呢?
我以書法為業,很多人想跟我學習書法,我曾在幾所大學或專業進修學院講授,報名聽講者雖眾,其實只是學生。學生有很出色的,成績優異,但這不是弟子。
弟子要繼承老師的衣缽,例如孔子創儒學,則其弟子當然是信奉儒家者。儒家積極有為,道家清靜無為;儒家講聖賢,講內聖外王,道家則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儒家主張王道教化,法家主張嚴刑峻法。為學者如果只是涉獵,則不妨轉益多師;如果業有專攻,則不能採取騎牆態度。以孔為師而行霸道,以墨為師而講攻伐,不是笑話嗎!
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如此。拿飲食為例,流派紛呈,各有特色。有人說全國名菜有八大系統,有人說有十大系統,無論多少派,重要的是有自己特點才能稱派,而這特點必須與眾不同。一條魚,一塊肉,在不同流派的廚師手中烹調出來,色香味各異。拜師求學,就是學這絕招。如果你入粵派,拜粵菜名廚為師,當然要發揚粵菜特色。萬一你燒出來卻是京菜、上海菜、甚至是西菜,這算什麼粵派弟子。我在書法上,以二王為尊,以《授筆要說》和《玉堂禁經》為基礎,雙鉤執筆,搖腕運筆。曾經有學生對我說:「人家都是吊臂、轉指,出去寫字,覺得自己很羞。」我當然知道有人寫法和我不同,這也等同你學粵菜還是京菜,如果學了我的方法你覺得抬不起頭,哪怎麼接我班呢。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三千弟子,規模當然很大了,但通六藝者只有七十二人,僅佔百分之二點四,其他人只通一兩樣吧。《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只講了顏回一個,可見孔子的標準很高。台灣侯吉諒老師在他網誌中寫道:「桃李遍天下,成功沒幾個」,大凡做老師者都有這樣的感覺。
回頭來說,你應該明白楊善深老師的意思了。他說不要只收學生,要收點弟子,是希望我有接班人。廣州美術學院一位教授對我說:「我們這裡的學生,是做夢也想做藝術家的人,給他一個外企的總經理也不幹。你那裏情況恐怕有點不同。」情況確實如此,香港居,大不易,找一個弟子從事一門冷僻的職業,有點困難。
大多數聽我課的,都是學生,不是弟子。弟子和老師之間,有一個互相承認的契約關係。這不是當居士,是真要當和尚,你自己先想清楚。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答同學問授徒標準
我就要退休了,屈指教書四十年,從青壯教到白頭,終於可以透口氣。
四十年來,教過中學,教過大學,也教過成人進修課程;教過好學生,也教過壞學生;教過各種課程,最多還是教書法。有些學生非常優秀,進步令人詫異。所謂壞學生,並非壞人之謂也,只是不肯下功夫練習,有些人只是玩玩而已。成人進修課程面向社會,報讀不用考試,比大學本科難教。記憶中最奇怪是有一個學生,進入教室就趴在桌子上睡覺,我講課她還打鼾,我講完她就會自動醒來。我至今不明白交了兩三萬學費,何以來此睡覺。
就算勤力的學生,也有難教的。有個學生自信力非常之強,每次帶一大堆作業給我看,但不能說他哪裡寫錯了,你講一句他駁一句。我告訴他這裡是石花,並非筆畫,他還是堅持。時間久了,慢慢知道他不能聽反對的意見,相處就很困難。
香港有句話叫「面斥不雅」,可見大家都知道「雅」很重要。我素不與人爭執,又怕交際,到退休這年紀了,惟望清靜地讀書寫作。但我心中有一個希望,就是找到接班人。過去我教過很多學生,但就性質而言,屬於普及層面。我希望今後能夠在普及基礎上做點提高的工作,培養比較專業的接班人,以利書法之傳授。長期以來,我一直盼望有學生可以青出於藍,超過我的水平。
普及面比較廣,提高面比較窄,這是必然的。普及工作,如有些社團會舉辦講座,我也準備接受邀請去講幾次。就提高層面而言,人太多照顧不過來。以前學校的課程,練習堂是一小時,有二十個學生,平均每人三分鐘輔導,顯然是少了點。如果人少,可以大大增加輔導時間。
我看台灣書法老師,將自己授徒要求寫在網上,氣味相投就合,氣味不投就分,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避免無謂的誤會。今有學生問我退休後的想法,我依樣葫蘆,不避抄襲之疑,參考台灣老師的標準,公佈我心目中接班人的原則如下:
一,必須是真心向學,有決心有毅力,如果你只是消遣玩玩者,恕不奉陪。書法有相當的難度,怕難怕單調,沒有耐心、不能持久者,不要找我。
二,我想尋找和培養接班人,總要知道他從事哪一行,文化程度怎樣,有沒有練習時間。請用電郵傳你個人簡歷給我,讓我知道你是誰,為什麼想學書法,沒有自我介紹者不受理。這是台灣侯老師的辦法,我覺得很好。﹝我的信箱是abc@1800.com﹞
簡言之,如果你只是聽聽書法講座,好像去電影院一樣,沒有人會問你是哪一位,比較自由,內容是普及層面的。如果你想來找我深入輔導,我就必須對你了解多一點。以往有學生連真實姓名也不告訴我,這葫蘆賣什麼藥我吃不消。
三,中文程度好,文辭清通者,優先。這是中文大學某教授的標準,我也同意。有研究能力者,望之久矣。
四,有計劃現在或將來開班授徒、推廣中華文化藝術者,可以優先。請來電郵詳細說明。
五,懂電腦、有個人網誌或網頁、會收發電郵者,優先。主要是聯繫方便,而網誌可以練習中文寫作,對書法有好處。
六,香港有很多有經驗的書法老師,如果你已經跟開其他老師,不如堅持下去,必有得益。三天兩頭轉換老師不好,也容易引起其他老師的誤會。請勿找我生事。
七,經常遲到缺席者,請勿報讀。曾經報名又無故缺席者,浪費彼此時間,不會再收。
八,沒有時間做作業者,不如等你退休了再說。
九,「自以為非」才會有進步,如果你自我感覺良好,不如在家臨池好了。巧言如簧,說假話,喜歡頂撞,熱衷於播風弄雨,拉派結黨,敬請別來找我,讓我多活幾年。
四十年來,教過中學,教過大學,也教過成人進修課程;教過好學生,也教過壞學生;教過各種課程,最多還是教書法。有些學生非常優秀,進步令人詫異。所謂壞學生,並非壞人之謂也,只是不肯下功夫練習,有些人只是玩玩而已。成人進修課程面向社會,報讀不用考試,比大學本科難教。記憶中最奇怪是有一個學生,進入教室就趴在桌子上睡覺,我講課她還打鼾,我講完她就會自動醒來。我至今不明白交了兩三萬學費,何以來此睡覺。
就算勤力的學生,也有難教的。有個學生自信力非常之強,每次帶一大堆作業給我看,但不能說他哪裡寫錯了,你講一句他駁一句。我告訴他這裡是石花,並非筆畫,他還是堅持。時間久了,慢慢知道他不能聽反對的意見,相處就很困難。
香港有句話叫「面斥不雅」,可見大家都知道「雅」很重要。我素不與人爭執,又怕交際,到退休這年紀了,惟望清靜地讀書寫作。但我心中有一個希望,就是找到接班人。過去我教過很多學生,但就性質而言,屬於普及層面。我希望今後能夠在普及基礎上做點提高的工作,培養比較專業的接班人,以利書法之傳授。長期以來,我一直盼望有學生可以青出於藍,超過我的水平。
普及面比較廣,提高面比較窄,這是必然的。普及工作,如有些社團會舉辦講座,我也準備接受邀請去講幾次。就提高層面而言,人太多照顧不過來。以前學校的課程,練習堂是一小時,有二十個學生,平均每人三分鐘輔導,顯然是少了點。如果人少,可以大大增加輔導時間。
我看台灣書法老師,將自己授徒要求寫在網上,氣味相投就合,氣味不投就分,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避免無謂的誤會。今有學生問我退休後的想法,我依樣葫蘆,不避抄襲之疑,參考台灣老師的標準,公佈我心目中接班人的原則如下:
一,必須是真心向學,有決心有毅力,如果你只是消遣玩玩者,恕不奉陪。書法有相當的難度,怕難怕單調,沒有耐心、不能持久者,不要找我。
二,我想尋找和培養接班人,總要知道他從事哪一行,文化程度怎樣,有沒有練習時間。請用電郵傳你個人簡歷給我,讓我知道你是誰,為什麼想學書法,沒有自我介紹者不受理。這是台灣侯老師的辦法,我覺得很好。﹝我的信箱是abc@1800.com﹞
簡言之,如果你只是聽聽書法講座,好像去電影院一樣,沒有人會問你是哪一位,比較自由,內容是普及層面的。如果你想來找我深入輔導,我就必須對你了解多一點。以往有學生連真實姓名也不告訴我,這葫蘆賣什麼藥我吃不消。
三,中文程度好,文辭清通者,優先。這是中文大學某教授的標準,我也同意。有研究能力者,望之久矣。
四,有計劃現在或將來開班授徒、推廣中華文化藝術者,可以優先。請來電郵詳細說明。
五,懂電腦、有個人網誌或網頁、會收發電郵者,優先。主要是聯繫方便,而網誌可以練習中文寫作,對書法有好處。
六,香港有很多有經驗的書法老師,如果你已經跟開其他老師,不如堅持下去,必有得益。三天兩頭轉換老師不好,也容易引起其他老師的誤會。請勿找我生事。
七,經常遲到缺席者,請勿報讀。曾經報名又無故缺席者,浪費彼此時間,不會再收。
八,沒有時間做作業者,不如等你退休了再說。
九,「自以為非」才會有進步,如果你自我感覺良好,不如在家臨池好了。巧言如簧,說假話,喜歡頂撞,熱衷於播風弄雨,拉派結黨,敬請別來找我,讓我多活幾年。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書法老師的標準
最近我發現台灣有個教書法的侯吉諒老師,快人快語,說話很乾脆。跟他一比,我是差了很多。
一是侯老師的招生規矩,相當嚴格。我抄給大家看看:
「我的書法班有要求,有十二種情形不教:
1. 短期的﹝短於一年的﹞,不教。
2. 每一期缺課兩次的,不教。以後不得再報名
3. 父母要小朋友來學的,不教。
4. 十歲以下的小朋友,不教。
5. 打電話來問太多問題的,不教。我的部落格已經有太多東西可以參考,有興趣和我學書法的人要自己看,如果連這點最基本的功課都不做,當然不教。
6. 曾經報名,但沒來的,也沒說明理由的,不再接受報名,如果真的想學,請展現你的決心再報名。
7. 來上我的書法課,必須排除其他所有的原因準時上課,沒有這種心態的,不教。
8. 學習書法最重要的是持續的長期練習,中斷太多、太久,影響學習效果太大,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有打算長期學習的,不要報名。
9. 報名沒有自我介紹的,不受理。
10. 上課期間因工作和出國請假的,可以理解、接受。但其他原因,必須自己儘量排除。
11. 因為正常原因而中斷學習的,可以再報名。
12. 總之,只想淺嚐即止的,體會一下書寫樂趣的,請另尋他處。
報名一律用電子郵件,告知真實姓名、年齡、經歷等等基本資料。自我介紹越詳細,越有可能參加我的書法班。沒自我介紹的,就不必報名了。 」
報名錄取之後,侯老師還有上課要求十六條:
「1. 三個月內不可問問題→程度不到,回答了也無法體會,不要以為回答就了解,不問問題,是要你自己多思索。
2. 上課的內容要作筆記→老師講完了,你大概也忘光了。
3. 不懂的要回去查資料→老師只能指引你重要的方向,許多基本的知識要靠自己充實,要讀指定的書。
4. 規定的工具材料不可改變→不要自作聰明。
5. 問問題我不一定會回答→這也是一種回答。
6. 三個月內,沒教的方法,不要去嘗試→只會重覆更多錯誤。
7. 完全拋棄從前舊有的觀念,重新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
8. 不能只想學寫字。只想寫字,字不會寫好。
9. 我說過了,並不表示你就懂了,所以不要想到問題就隨口問,先看書,把問題想清楚了再來問。
10. 不可畫字,描字,畫得再像、描得再好,也沒有用。
11. 不要貪多,多沒有用,真的會了才有用。
12. 書法必須與歷史、文學、美學一起加強。
13. 不要人云亦云。
14. 寫字不是用毛筆熟練就可以,方法不對,觀念不對,練一輩子也沒有用。
15. 不是寫久了才有習慣,任何人一開始寫字就有習慣,要改正錯誤、培養正確的習慣。
16.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當書法家,但是每個都能寫書法。
如果有特殊要求, 請先來信。」
我看了侯老師的要求,深感欽佩。很明顯侯老師不是為了錢教學的,他有自己的標準,而且坦率地講出來,不合標準就別來。以前中文大學辦過一個展覽,紀念擅長書法的某教授,我看他的招生簡章中這樣寫:「文辭清通,面目端正」,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雖然我不大贊成,但心中有要求應該事先講清楚,不講誤人誤己,反而多生滋擾。
我在城大講課,招生原是學校的事情。如果將來有機會自己招生,也要學學侯老師。
一是侯老師的招生規矩,相當嚴格。我抄給大家看看:
「我的書法班有要求,有十二種情形不教:
1. 短期的﹝短於一年的﹞,不教。
2. 每一期缺課兩次的,不教。以後不得再報名
3. 父母要小朋友來學的,不教。
4. 十歲以下的小朋友,不教。
5. 打電話來問太多問題的,不教。我的部落格已經有太多東西可以參考,有興趣和我學書法的人要自己看,如果連這點最基本的功課都不做,當然不教。
6. 曾經報名,但沒來的,也沒說明理由的,不再接受報名,如果真的想學,請展現你的決心再報名。
7. 來上我的書法課,必須排除其他所有的原因準時上課,沒有這種心態的,不教。
8. 學習書法最重要的是持續的長期練習,中斷太多、太久,影響學習效果太大,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有打算長期學習的,不要報名。
9. 報名沒有自我介紹的,不受理。
10. 上課期間因工作和出國請假的,可以理解、接受。但其他原因,必須自己儘量排除。
11. 因為正常原因而中斷學習的,可以再報名。
12. 總之,只想淺嚐即止的,體會一下書寫樂趣的,請另尋他處。
報名一律用電子郵件,告知真實姓名、年齡、經歷等等基本資料。自我介紹越詳細,越有可能參加我的書法班。沒自我介紹的,就不必報名了。 」
報名錄取之後,侯老師還有上課要求十六條:
「1. 三個月內不可問問題→程度不到,回答了也無法體會,不要以為回答就了解,不問問題,是要你自己多思索。
2. 上課的內容要作筆記→老師講完了,你大概也忘光了。
3. 不懂的要回去查資料→老師只能指引你重要的方向,許多基本的知識要靠自己充實,要讀指定的書。
4. 規定的工具材料不可改變→不要自作聰明。
5. 問問題我不一定會回答→這也是一種回答。
6. 三個月內,沒教的方法,不要去嘗試→只會重覆更多錯誤。
7. 完全拋棄從前舊有的觀念,重新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
8. 不能只想學寫字。只想寫字,字不會寫好。
9. 我說過了,並不表示你就懂了,所以不要想到問題就隨口問,先看書,把問題想清楚了再來問。
10. 不可畫字,描字,畫得再像、描得再好,也沒有用。
11. 不要貪多,多沒有用,真的會了才有用。
12. 書法必須與歷史、文學、美學一起加強。
13. 不要人云亦云。
14. 寫字不是用毛筆熟練就可以,方法不對,觀念不對,練一輩子也沒有用。
15. 不是寫久了才有習慣,任何人一開始寫字就有習慣,要改正錯誤、培養正確的習慣。
16.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當書法家,但是每個都能寫書法。
如果有特殊要求, 請先來信。」
我看了侯老師的要求,深感欽佩。很明顯侯老師不是為了錢教學的,他有自己的標準,而且坦率地講出來,不合標準就別來。以前中文大學辦過一個展覽,紀念擅長書法的某教授,我看他的招生簡章中這樣寫:「文辭清通,面目端正」,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雖然我不大贊成,但心中有要求應該事先講清楚,不講誤人誤己,反而多生滋擾。
我在城大講課,招生原是學校的事情。如果將來有機會自己招生,也要學學侯老師。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講授書法
從一九七九年我在華東師大中文系講授書法算起,到今年恰好是三十年了。
講授書法,究竟怎樣講才好?我上課時候,往往不帶毛筆,只是講用筆的道理,請學生在練習時間和回家照要求練習。香港城市大學的課程安排是:理論課一小時半,接著在老師指導下練習一小時,回家至少還要四小時,以求熟練基本動作。
現在基本動作示範都是在課堂上放映電影,可以看得很清楚。經常有學生對我說,或者向學校反映,要我更多地做示範。示範有其好處,但也有其缺點。藝術本來是個性的發揮,如果學生跟著老師寫,到最後就會非常類似老師的風格,而且一旦形成,終身都無法洗脫。在一些日本的書法班中,可以看到這種現象。
一個學生來我處學習,最寶貴者是他的個性,將來作品中反映的就是他的個性特點。如果學生寫的作品和我一模一樣,那是我的個性特點取代了他自己的,我認為這是失敗的藝術教育。
有時候被學生講得心軟了,坐下來示範,結果練習課變成老師寫,學生看。其實課程設計的思想,是學生寫,老師看,指出他們的手勢錯誤。我在課堂上講過,姚明打球,劉翔跨欄,這是運動員,我等於是教練。教練的責任,是設計訓練計畫,按部就班,訓練運動員領會基本動作。教練應該詳細說明某一動作的要求,觀察運動員做得對不對,指出哪裡不對,怎樣改進,練習時間應該多少。沒有理由讓教練自己去做,運動員反而坐在場子邊上看,而且還要說:「做多兩次!」跳水運動員可以向前翻三圈,或者側身旋兩週,跳高運動員可以躍過兩米多,是否教練先要自己表演?教練是培養世界冠軍,而不是自己去拿世界冠軍,這個關係不能倒過來。我這一講,學生就明白了。
大曆十二年懷素作《自敘帖》,抄錄顏真卿所言:「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精法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張旭教顏真卿筆法,只是告訴他怎樣用筆。我們從《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中可以看到,張旭所言,筆法的關鍵是錐劃沙,並不是逐筆示範。 這篇文章朱關田考證是託名之作,並非出於顏真卿之手,但文章所反映唐代的書法傳授,我認為是真的。
以前朱關田在浙江美院讀書法碩士,從沙孟海先生。關田兄來港時,我問他沙先生是怎樣教書法的。關田兄說:只是說多讀書。我問:「有沒有當場示範?」關田說沒有。沙先生當然不會帶著一枝毛筆去教室的。這跟我老師一樣,我從黃聿豐老師,前後十多年,每次去老師家,只是談論,老師講到的書,我回家都很認真地讀。老師從來沒有做過一次示範,我見老師寫字,也就是三數次,這是他自己寫作品,不是給我示範。歷史上所有論書著作,都是那十幾年讀完的,包括很多大部頭的叢書。晉唐的名篇,我幾乎可以背下來。
要學書法,有四篇文章是最重要的:一篇是韓方明的《授筆要說》,一篇是虞世南的《筆髓論》,一篇是《玉堂禁經》,一篇是孫過庭的《書譜》。欲知二王,熟讀這四篇就可以了。其餘漢魏晉唐的都要仔細讀過,宋元明清泛覽即可。可惜學生急於寫作品的多,下死功夫讀書者少,其實讀書反而是一條近路。譬如筆法包括哪些內容,八面鋒講什麼,什麼是筆勢,怎樣運用使轉,書法的兩個圈表示什麼意思,什麼是九用和五勢,何謂八法化勢,裹束怎樣解釋......這些基本概念弄不清楚,就無法入門。好的拳師,必須通拳經,舉手投足,皆合道理,方是制勝之道。只有明白了用筆的道理,才能做到孫過庭說的「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學生來的時候,往往是沒有拿過毛筆的人,畢業時都可以達到相當好的水平。這就是理論的力量。老師的責任,是指出一條路,讓學生去走,我老師就是這樣做的。
講授書法,究竟怎樣講才好?我上課時候,往往不帶毛筆,只是講用筆的道理,請學生在練習時間和回家照要求練習。香港城市大學的課程安排是:理論課一小時半,接著在老師指導下練習一小時,回家至少還要四小時,以求熟練基本動作。
現在基本動作示範都是在課堂上放映電影,可以看得很清楚。經常有學生對我說,或者向學校反映,要我更多地做示範。示範有其好處,但也有其缺點。藝術本來是個性的發揮,如果學生跟著老師寫,到最後就會非常類似老師的風格,而且一旦形成,終身都無法洗脫。在一些日本的書法班中,可以看到這種現象。
一個學生來我處學習,最寶貴者是他的個性,將來作品中反映的就是他的個性特點。如果學生寫的作品和我一模一樣,那是我的個性特點取代了他自己的,我認為這是失敗的藝術教育。
有時候被學生講得心軟了,坐下來示範,結果練習課變成老師寫,學生看。其實課程設計的思想,是學生寫,老師看,指出他們的手勢錯誤。我在課堂上講過,姚明打球,劉翔跨欄,這是運動員,我等於是教練。教練的責任,是設計訓練計畫,按部就班,訓練運動員領會基本動作。教練應該詳細說明某一動作的要求,觀察運動員做得對不對,指出哪裡不對,怎樣改進,練習時間應該多少。沒有理由讓教練自己去做,運動員反而坐在場子邊上看,而且還要說:「做多兩次!」跳水運動員可以向前翻三圈,或者側身旋兩週,跳高運動員可以躍過兩米多,是否教練先要自己表演?教練是培養世界冠軍,而不是自己去拿世界冠軍,這個關係不能倒過來。我這一講,學生就明白了。
大曆十二年懷素作《自敘帖》,抄錄顏真卿所言:「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精法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張旭教顏真卿筆法,只是告訴他怎樣用筆。我們從《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中可以看到,張旭所言,筆法的關鍵是錐劃沙,並不是逐筆示範。 這篇文章朱關田考證是託名之作,並非出於顏真卿之手,但文章所反映唐代的書法傳授,我認為是真的。
以前朱關田在浙江美院讀書法碩士,從沙孟海先生。關田兄來港時,我問他沙先生是怎樣教書法的。關田兄說:只是說多讀書。我問:「有沒有當場示範?」關田說沒有。沙先生當然不會帶著一枝毛筆去教室的。這跟我老師一樣,我從黃聿豐老師,前後十多年,每次去老師家,只是談論,老師講到的書,我回家都很認真地讀。老師從來沒有做過一次示範,我見老師寫字,也就是三數次,這是他自己寫作品,不是給我示範。歷史上所有論書著作,都是那十幾年讀完的,包括很多大部頭的叢書。晉唐的名篇,我幾乎可以背下來。
要學書法,有四篇文章是最重要的:一篇是韓方明的《授筆要說》,一篇是虞世南的《筆髓論》,一篇是《玉堂禁經》,一篇是孫過庭的《書譜》。欲知二王,熟讀這四篇就可以了。其餘漢魏晉唐的都要仔細讀過,宋元明清泛覽即可。可惜學生急於寫作品的多,下死功夫讀書者少,其實讀書反而是一條近路。譬如筆法包括哪些內容,八面鋒講什麼,什麼是筆勢,怎樣運用使轉,書法的兩個圈表示什麼意思,什麼是九用和五勢,何謂八法化勢,裹束怎樣解釋......這些基本概念弄不清楚,就無法入門。好的拳師,必須通拳經,舉手投足,皆合道理,方是制勝之道。只有明白了用筆的道理,才能做到孫過庭說的「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學生來的時候,往往是沒有拿過毛筆的人,畢業時都可以達到相當好的水平。這就是理論的力量。老師的責任,是指出一條路,讓學生去走,我老師就是這樣做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