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閒話過年
二十四節氣不是一次制訂的。
冬至白天最短,夏至白天最長,容易觀察到,成為天文測定的標誌點。至者,極也,「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為陰陽兩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不是冬季來臨的意思,冬季開始是立冬。
冬至和夏至是黃道上兩個對分點,如果將它們之間的黃道再次對分,就是春分和秋分,這兩天的特點是晝夜相等。兩分兩至,是太陽在黃道上最重要的四個點。
如果將這四點之間的黃道再次對分,那就產生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為四季之始。四立是以氣候特徵來命名的,立春通常在西元二月四日﹝或五日﹞,我在上一篇博文說,這肯定是中原地區的人制訂的。中國幅員廣大,各地氣候不同,北方冰天雪地,南方溫暖和熙,無法面面俱到。
黃道是我們太陽視運動的軌跡,猶如地球有赤道一樣。這樣一個大圈,以什麼為起點呢?
如果是天文上,是以春分為起點,春分是天球黃道和地球赤道的交叉點,所以定為黃道0度,這樣一來,冬至就是270度位置。太陽從春分開始回到春分,就是一個回歸年。
香港天文台有一個圖,我把圖連接在這裡,以資參考:
但從季節上說,春夏秋冬,立春是一年之始。今年是兔年,明年是龍年,都是從立春開始計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太陽曆,跟西曆定法不同。西曆一月一日元旦,跟中國二十四節氣沒有關係。就曆法本身而言,西曆只是太陽曆,阿拉伯國家用月亮曆即陰曆。中國曆法考慮到太陽和月亮兩個關係,是陰陽合曆,最為科學。
我們究竟要過幾個年?
有些地方過冬至,冬至大過年,香港也是這樣,冬至那一天,闔家團圓,街市上的雞、魚都貴了,買的人太多。周朝就是冬至過年的,遺風兩千多年仍在。
接下來是西曆元旦,法定假日,這是美國回來的孫中山所提倡,至今只有一百年。其實西方各國,這個年是從聖誕開始的,聖誕的熱烈氣氛遠過新年,而且一年比一年厲害,其風也吹進大陸。聖誕原是宗教節日,香港大主教說,聖誕已經被商業化了,這話很正確。
再接下來就是春節,中國月份是依照月亮規律排的,陰曆新年和陽曆年分對照,每年位置不同。
同樣,就陽曆而言,立春才是春節。唐朝春節就是立春,到宋元才改為陰曆正月初一。現在的人們,已經不知道這段故事了。
一踏進十二月,節日接踵而來,大陸內地人要過兩個年,香港和澳門人要過三個年。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香港做冬
我們知道,太陽的位置,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冬至這一天,太陽到達南回歸線,北半球日照最短,其後太陽開始向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的日照漸漸長了,夏至那一天太陽到達北回歸線,日照最長。
冬夏兩至,將一年分為兩半:冬至開始到夏至是陽盛陰衰的半年,夏至到冬至為陽衰陰盛的半年。如果把每半年再次對分,那就產生了春分和秋分,春夏秋冬四季就定下來了。在發展下去,每季再三等分,則就有了十二月。
在天文基礎上,發展出曆法。問題是這十二個月,究竟以哪一個月為一年之開始?這就有了所謂三正的問題。夏商周三代,歲首正月是不一樣的。《史記‧曆書》:「 夏正以正月, 殷正以十二月, 周正以十一月。」秦代建亥,是十月,漢武帝行太初曆,恢復夏曆建丑,以一月為歲首,歷代沿用至今。通俗地說,夏代一月過年,殷代十二月過年,周代十一月過年。
以十一月為一年之首,其實就是以冬至為歲首,做冬就是過年。以天文來看,頗為合理。但天文、曆法之外,還有氣候。如果以十一月為歲首,則十一、十二和一月就是春季,跟黃河流域氣候不配合。我們知道,從冬至開始,雖然太陽已經向北回歸,但氣候卻沒有立刻反映出這一情況。從冬至開始計九,如《九九歌》所言「三九四九冰上走」,最為寒冷,根本不是春天。所以夏代建寅,以一月為歲首,以配合當地氣候的實際情況,就科學性而言,夏正是最正確的。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冬季較閑,夏秋則忙。歲首必在冬季,有閑才能過節。以冬至為首,出於天文,這是相當自然的想法,可惜和北方氣候不合。如果夏人生活在廣東,就沒有問題了。十二花神中,三月是桃花,但在香港,過年一景就是買桃花,足足比江南早了三個月。
香港所說「冬至大過年」,是以周正為基礎的,冬至為歲首大之,春節過年小之。這是嶺南一帶氣候所致,北地則異之,仍奉夏正。每年冬至這一天安排課程很困難。因為不是公眾假期,理論上還是有課,可是不論怎樣事先公布,或者發出通告,到時總有人反對,或者乾脆請假不來。我不明白的是,既然民眾普遍認為「冬至大過年」,香港政府何以不將冬至列為公眾假期呢?
天文、曆法和氣候,三者必須和諧統一。天文是客觀存在,氣候各地差異很大,曆法是人為的,然終須符合天文、氣候方始行得通,其中的道理,當宜三思之。
標籤:
天文,氣候,冬至,過節,
雜文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有關我的筆名白沙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是晚清最重要的書法論著,篇幅很長。當年我編《書法理論叢書》,選入此書,請崔爾平先生加以註釋,以利閱讀。崔先生飽學之士,和我來往很多,經常一起商榷細節。稿件殺青,我審閱中發現一古代書家資料有問題,問崔資料來源,崔說引自祝嘉先生著作。我頗不放心,想祝嘉在蘇州,不如專程去一次,當面請益。
有關這資料的問題,這裡不詳細寫了,兩個窮書生,沒什麼錢,晚上尋了一家小旅館棲身,作長夜之談,綜論古今人物,評騭碑帖得失,頗為相得。第二天清早上茶館,飲了我平生記憶最深的一杯綠茶,入口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每杯收費只有一毛錢。
《廣藝舟雙楫注》成書之後,崔先生要我寫一篇序,我也爽快地答應了。但這套叢書,我是責任編輯,署名作序,似有不便。當時請示編輯室主任,決定以筆名「白沙」發表。我撰文很少用筆名,這是少數的例外。「白沙」是因為我祖家相傳在四明白沙村,我偶然讀到《世說新語‧文學》:「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由「排沙簡金」聯想到的。後來茅子良還替我刻了一方印:「白沙黃簡」。
三十年過去了,去年崔先生寄來了《廣藝舟雙楫注》的新版本,並且告訴我,上海書畫出版社原來又打算找人注釋這本書,後來聽聞自己社中早就出版過這本書,找出來一看,認為質量相當好,所以再版了。三十年已經換了一代人,新人不知道歷史,也不是奇怪的事。崔先生還笑著說:「他們還問寫序言的白沙是哪一位呢!」
所以筆名有好處,也有壞處。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王羲之《草書平安帖》中的「姜、道」究竟是誰?
2010年11月20日晚,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在北京嘉德秋季拍賣會以三億零八百萬人民幣成交,引起各方注目,其後傳媒蜂起報導,12月1日,文匯報發表廣州美術學院祁小春教授《略說平安帖》一文,學術性很強,值得一讀。

此帖又名《告姜道帖》,姜、道究竟是何人。小春兄解釋了第一個人,姜是王羲之女兒孟姜:
王帖中屢屢出現的「姜」,以前學者雖已推知其為王羲之兒孫輩,但不明具體所指。後據近些年發現的唐《臨川郡長公主李孟姜墓誌》﹝藏陝西省醴泉縣昭陵博物館﹞所引唐太宗語:「朕聞王羲之女字孟姜,頗工書藝,慕之為字,庶可齊蹤。因字曰孟姜……」,知王羲之尺牘中頻出的「姜」,實即王羲之《十七帖》、《兒女帖》所言「吾有七兒一女」之「一女」。關於此女,前引「六日告姜,複雨始晴,快晴,汝母子平安」中的「汝母子」,當指孟姜和她的兒子劉瑾。按,《世說新語‧品藻篇》劉孝標注引《劉瑾集敘》載:「﹝劉﹞瑾字仲璋,南陽人。祖遐,父暢。暢娶王羲之女,生瑾。瑾有才力,歷尚書、太常卿。」劉瑾也應是《兒女帖》中令王羲之「足慰目前」的「今內外孫有十六人」中之一位外孫。孟姜是王羲之的唯一女兒,當然受到王羲之的特別疼愛。
至於另一位「道」是誰,我認為「道」就是郗道茂。《世說新語‧德行第一》39引《王氏譜》:
獻之娶高平郗曇女,名道茂,後離婚。
我們知道,王羲之的夫人為郗鑒之女郗璿。郗鑒有兩子一女,郗愔、郗曇和郗璿,郗道茂即郗曇之女。通俗點說,王羲之即郗道茂的姑夫。

王羲之晚年想去四川一遊,他在《十七帖‧兒女帖》中寫道: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此「小者」,即最小的兒子王獻之,當時王羲之正忙碌著籌備他的婚事,所以未能動身去四川。而新娘就是郗道茂,王獻之和郗道茂,是表兄妹。
有關郗道茂生平,缺乏詳細的史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都非常看重郗道茂。《草書平安帖》開首第一句話就是: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歲忽終,感歎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書,知姜等平安……
這樣看來,王孟姜和郗道茂當時在一起,這對表姊妹,感情很好,而郗道茂終於嫁給了王獻之,是王家上上下下,都起了作用。
王獻之後來和郗道茂離婚,改娶新安公主司馬道福,這顯然是一項政治婚姻。《世說新語‧德行第一》有:「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云:『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臨終前,王獻之對與郗道茂離婚這件事情,認為是平生唯一過失,也可以看出郗道茂的份量。

此帖又名《告姜道帖》,姜、道究竟是何人。小春兄解釋了第一個人,姜是王羲之女兒孟姜:
王帖中屢屢出現的「姜」,以前學者雖已推知其為王羲之兒孫輩,但不明具體所指。後據近些年發現的唐《臨川郡長公主李孟姜墓誌》﹝藏陝西省醴泉縣昭陵博物館﹞所引唐太宗語:「朕聞王羲之女字孟姜,頗工書藝,慕之為字,庶可齊蹤。因字曰孟姜……」,知王羲之尺牘中頻出的「姜」,實即王羲之《十七帖》、《兒女帖》所言「吾有七兒一女」之「一女」。關於此女,前引「六日告姜,複雨始晴,快晴,汝母子平安」中的「汝母子」,當指孟姜和她的兒子劉瑾。按,《世說新語‧品藻篇》劉孝標注引《劉瑾集敘》載:「﹝劉﹞瑾字仲璋,南陽人。祖遐,父暢。暢娶王羲之女,生瑾。瑾有才力,歷尚書、太常卿。」劉瑾也應是《兒女帖》中令王羲之「足慰目前」的「今內外孫有十六人」中之一位外孫。孟姜是王羲之的唯一女兒,當然受到王羲之的特別疼愛。
至於另一位「道」是誰,我認為「道」就是郗道茂。《世說新語‧德行第一》39引《王氏譜》:
獻之娶高平郗曇女,名道茂,後離婚。
我們知道,王羲之的夫人為郗鑒之女郗璿。郗鑒有兩子一女,郗愔、郗曇和郗璿,郗道茂即郗曇之女。通俗點說,王羲之即郗道茂的姑夫。

王羲之晚年想去四川一遊,他在《十七帖‧兒女帖》中寫道: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此「小者」,即最小的兒子王獻之,當時王羲之正忙碌著籌備他的婚事,所以未能動身去四川。而新娘就是郗道茂,王獻之和郗道茂,是表兄妹。
有關郗道茂生平,缺乏詳細的史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都非常看重郗道茂。《草書平安帖》開首第一句話就是: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歲忽終,感歎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書,知姜等平安……
這樣看來,王孟姜和郗道茂當時在一起,這對表姊妹,感情很好,而郗道茂終於嫁給了王獻之,是王家上上下下,都起了作用。
王獻之後來和郗道茂離婚,改娶新安公主司馬道福,這顯然是一項政治婚姻。《世說新語‧德行第一》有:「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云:『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臨終前,王獻之對與郗道茂離婚這件事情,認為是平生唯一過失,也可以看出郗道茂的份量。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關於書法展覽的幾句話
有些同學,學了幾年書法,想開展覽會,我支持。寫下這幾句話,給各位參考:
展覽可能出名,也可能出醜。
一張好作品,是反覆練習、反覆體會後產生的。不要想一次成功,十次八次,慢慢就會有一張好作品產生。古話說:熟能生巧。
一失敗就放棄,必定沒有成功的機會。
說到底,藝術只是抒發我們內心的手段,作者享受到創作的過程,也享受到創作的結果。創作過程可能是痛苦的,到你產生一張好作品,回頭來想,痛苦也是一種享受。
就現階段同學總體水平而言,應該臨摹為主,創作為輔。
作品好不好,不僅僅是你自己的問題,還影響到整體展出水平,所以不要掉以輕心,隨便亂寫,「累街坊」。
稱讚你的人,可能因為是你老友,可能是和你親近,可能只是敷衍,當然也可能是認真的。但我希望你注意聽取人家的批評,批評難得,人家肯講出來已屬不容易。
一個專業意見,勝過一大堆非專業意見。一大群不懂書法的人猛讚你,你肯定出了大問題。
對自己的評價要低一點,我老師曾說過:「初學三年,打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
成大事者,必注意細節。紙、墨、印、款,都會影響最後效果。
作品不在大小,不要以為越大越好。展覽後能掛在家中,能贈友人,這種尺寸夠了。現在有些展品,比一般家庭的天花板還要高,比睡房面積還要大,不知如何善後。
展覽很多,成功的展覽很少。
展覽應該有主題。張大千精品展,進去一看,一半和張大千無關,很多不是精品,未免失望。
有三種藝術:一是中國傳統藝術,一是西方藝術,一是融匯中國和西方藝術。我是傳統派,守住傳統,頗不容易。司馬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現在狂野的多,精雅的少。
展品不在多,在於精。我在東京看一個展覽,只有五張。要知道,一幅作品看三分鐘,一小時只能看二十幅。一百幅作品的展覽,要看五小時。現在有些展覽,上千幅作品,舉辦者有沒有想過要看幾小時?
你化幾星期寫出來的作品,觀眾停留的時間,往往只有一兩分鐘,遠比你自己停留的時間少。假如你的作品好,觀眾停留的時間就會長;如果有人戀戀不捨地站在你作品前面,你肯定找到人生的知音了。
展品之間,應該有足夠的空間,不要把作品當作糊牆紙,密密麻麻。
作品裝裱應該有一個基調,否則一走進展廳,五顏六色,七長八短,感覺不好。
我以為,中式房子用捲軸,西式房子用鏡架比較好。二者價錢差不多。
這不是個人展覽,是集體展覽,凡是群體性的事情,必有多種意見,七嘴八舌,所以協調和謙讓很重要。不要想人家為你做了什麼,想想自己為大家做了什麼。
不求名利、不提回報、默默為人奉獻者,是最值得尊敬的。
展覽可能出名,也可能出醜。
一張好作品,是反覆練習、反覆體會後產生的。不要想一次成功,十次八次,慢慢就會有一張好作品產生。古話說:熟能生巧。
一失敗就放棄,必定沒有成功的機會。
說到底,藝術只是抒發我們內心的手段,作者享受到創作的過程,也享受到創作的結果。創作過程可能是痛苦的,到你產生一張好作品,回頭來想,痛苦也是一種享受。
就現階段同學總體水平而言,應該臨摹為主,創作為輔。
作品好不好,不僅僅是你自己的問題,還影響到整體展出水平,所以不要掉以輕心,隨便亂寫,「累街坊」。
稱讚你的人,可能因為是你老友,可能是和你親近,可能只是敷衍,當然也可能是認真的。但我希望你注意聽取人家的批評,批評難得,人家肯講出來已屬不容易。
一個專業意見,勝過一大堆非專業意見。一大群不懂書法的人猛讚你,你肯定出了大問題。
對自己的評價要低一點,我老師曾說過:「初學三年,打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
成大事者,必注意細節。紙、墨、印、款,都會影響最後效果。
作品不在大小,不要以為越大越好。展覽後能掛在家中,能贈友人,這種尺寸夠了。現在有些展品,比一般家庭的天花板還要高,比睡房面積還要大,不知如何善後。
展覽很多,成功的展覽很少。
展覽應該有主題。張大千精品展,進去一看,一半和張大千無關,很多不是精品,未免失望。
有三種藝術:一是中國傳統藝術,一是西方藝術,一是融匯中國和西方藝術。我是傳統派,守住傳統,頗不容易。司馬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現在狂野的多,精雅的少。
展品不在多,在於精。我在東京看一個展覽,只有五張。要知道,一幅作品看三分鐘,一小時只能看二十幅。一百幅作品的展覽,要看五小時。現在有些展覽,上千幅作品,舉辦者有沒有想過要看幾小時?
你化幾星期寫出來的作品,觀眾停留的時間,往往只有一兩分鐘,遠比你自己停留的時間少。假如你的作品好,觀眾停留的時間就會長;如果有人戀戀不捨地站在你作品前面,你肯定找到人生的知音了。
展品之間,應該有足夠的空間,不要把作品當作糊牆紙,密密麻麻。
作品裝裱應該有一個基調,否則一走進展廳,五顏六色,七長八短,感覺不好。
我以為,中式房子用捲軸,西式房子用鏡架比較好。二者價錢差不多。
這不是個人展覽,是集體展覽,凡是群體性的事情,必有多種意見,七嘴八舌,所以協調和謙讓很重要。不要想人家為你做了什麼,想想自己為大家做了什麼。
不求名利、不提回報、默默為人奉獻者,是最值得尊敬的。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曹操墓出土石牌的「武」字
八月二十一日,蘇州「三國文化全國高層論壇」開幕,這個會名有點奇怪,我只聽過「政府高層」,「大公司高層」,小機構如香港茶餐廳或雞蛋仔鋪就無所謂高層。學術界應該是平等的,有高層必有低層,將來不知道有沒有「全國低層論壇」。
出席論壇有二十三人,說是討論「三國文化」,其實是否定河南曹操墓鑑定結論。
魏晉是隸書轉為真書的關鍵時期。三十年前,我負責撰寫《中國書法大辭典》書體條目,自此對字體和書體的變化非常注意,一有資料就收集。曹操墓出土了一些石牌,如果是真的,那是魏晉時期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此外,曹操墓是因為《魯潛墓志》而確定方位的,所以《魯潛墓志》也非常重要。
曹操墓出土的石牌,其中比較完整的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等。有人質疑曹操墓上述三塊石牌與《魯潛墓志》中的「武」字,均把「止」部錯寫為「山」,據報導說,「專家們遍查幾十種篆隸,均沒有發現這種寫法,所以石牌與《魯潛墓志》中的『武』字有可能為同一個人造假所為」,此意見最近為傳媒廣泛報導。
我看了好久,「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武」字下部,明明是「止」,不是「山」,為什麼他們會看錯呢?我把這石牌圖片放在這裡,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中的「武」,看起來下面好像是「山」字形。
.jpg)
.jpg)
在篆書中,「止」字三筆,先寫中間一豎,第二筆是右面的弧線,第三筆是左面弧線。
.jpg)
隸書順篆書而來,隸定時,中間一豎不變,左面的圓弧變成一折,右面的圓弧有點麻煩,因為豎筆下來,不能從右向左倒寫一橫,不順手;如果先寫一橫,同樣不能由下往上倒寫一豎。所以這右面的圓弧不能變為折,折中的方法是或變為一豎,或變為一橫,這在隸變中很常見。
如果右弧變為一豎,則「止」字看起來確實有點像「山」字。如果變為一橫或縮為一點,這就成為我們現在的「止」字形,有些人將這一點往下拉,有些人往左拉,略有不同。
在曹操在世時,這兩種方法都有人寫。也就是說,「武」字下面可能是「止」,如漢末《曹全碑》;也可能是「山」,如同時期的《張遷碑》。後人收集很多例子,可在《金石文字辨異》、《廣碑別字》這些書中看到。單憑「武」字下出現「山」形,不能作為否定曹操墓的有力證據。
.jpg)
.jpg)
.jpg)
幾塊石牌中,「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秀雅飛動,書法最佳;「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則比較粗糙,從照片上看,「武」字的「戈」好像沒有一點,「所」似乎出現了雁尾雙飛,這些反而沒有人指出。如果有關單位提供一個拓片,可以更清楚地比較。其餘出土的斷裂石牌,書寫更差,刀法也不一樣。可見石牌是出於多人之手,且水平不一,相差很大。所以我不同意「這三件文物與《魯潛墓志》為同一人操刀作偽」的觀點。
出席論壇有二十三人,說是討論「三國文化」,其實是否定河南曹操墓鑑定結論。
魏晉是隸書轉為真書的關鍵時期。三十年前,我負責撰寫《中國書法大辭典》書體條目,自此對字體和書體的變化非常注意,一有資料就收集。曹操墓出土了一些石牌,如果是真的,那是魏晉時期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此外,曹操墓是因為《魯潛墓志》而確定方位的,所以《魯潛墓志》也非常重要。
曹操墓出土的石牌,其中比較完整的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等。有人質疑曹操墓上述三塊石牌與《魯潛墓志》中的「武」字,均把「止」部錯寫為「山」,據報導說,「專家們遍查幾十種篆隸,均沒有發現這種寫法,所以石牌與《魯潛墓志》中的『武』字有可能為同一個人造假所為」,此意見最近為傳媒廣泛報導。
我看了好久,「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武」字下部,明明是「止」,不是「山」,為什麼他們會看錯呢?我把這石牌圖片放在這裡,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中的「武」,看起來下面好像是「山」字形。
.jpg)
.jpg)
在篆書中,「止」字三筆,先寫中間一豎,第二筆是右面的弧線,第三筆是左面弧線。
.jpg)
隸書順篆書而來,隸定時,中間一豎不變,左面的圓弧變成一折,右面的圓弧有點麻煩,因為豎筆下來,不能從右向左倒寫一橫,不順手;如果先寫一橫,同樣不能由下往上倒寫一豎。所以這右面的圓弧不能變為折,折中的方法是或變為一豎,或變為一橫,這在隸變中很常見。
如果右弧變為一豎,則「止」字看起來確實有點像「山」字。如果變為一橫或縮為一點,這就成為我們現在的「止」字形,有些人將這一點往下拉,有些人往左拉,略有不同。
.jpg)
在曹操在世時,這兩種方法都有人寫。也就是說,「武」字下面可能是「止」,如漢末《曹全碑》;也可能是「山」,如同時期的《張遷碑》。後人收集很多例子,可在《金石文字辨異》、《廣碑別字》這些書中看到。單憑「武」字下出現「山」形,不能作為否定曹操墓的有力證據。
.jpg)
.jpg)
.jpg)
幾塊石牌中,「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秀雅飛動,書法最佳;「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則比較粗糙,從照片上看,「武」字的「戈」好像沒有一點,「所」似乎出現了雁尾雙飛,這些反而沒有人指出。如果有關單位提供一個拓片,可以更清楚地比較。其餘出土的斷裂石牌,書寫更差,刀法也不一樣。可見石牌是出於多人之手,且水平不一,相差很大。所以我不同意「這三件文物與《魯潛墓志》為同一人操刀作偽」的觀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