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沈尹默先生「五字執筆法」錯了



​前兩天,我把「執筆」課程影片放上網了﹝可在YouTube、搜狐和優酷看﹞,我提醒大家,沈尹默先生五字執筆法有錯誤,還是照韓方明執管為好。這兩天就有同學來問,沈先生的講法有什麼問題。
我寫過文章,因為文章太長,沒法全部貼上來,只好簡單說一下。

你先讀讀沈先生在《書法論》中的論述:
「書家對於執筆法,向來有種種不同的主張,我只承認其中之一種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傳下來,經唐朝陸希聲所闡明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以上所說,是執筆的唯一方法,能夠照這樣做到,可以說是已經打下了寫字的基礎。站穩了第一步。」
這是說執筆必須用五字執筆法,現在書法界非常流行。沈先生說他的五字執筆法,來之於唐陸希聲,但不是撥鐙法。他說:
「又元朝張紳說過:『錢若水云,唐陸希聲得五字法曰,擫、押、鉤、格、抵,謂之五字撥鐙法。』但檢閱計有功《唐詩紀事》陸希聲條,只言:凡五字,擫、押、鉤、格、抵,而無『謂之撥鐙法』字樣。」
沈先生嚴厲批評讀書不細心、不考核的包世臣、康有為:
「後世論書者不細心考核,隨便地沿用下去,即象包世臣那樣博洽精審,也這樣原封不動地依據著論書法,即主張轉指,同時又要說明運腕的道理,無怪乎有時候就會不能自圓其說。康有為雖然不贊成轉指法,但在文字中仍然用『五指撥鐙』而未加糾正,這是很難理解的。」

但是......有一天我找到了原版古籍,頓時使我目瞪口呆:
你看看這圖,有沒有「謂之撥鐙法」這句話?是有的。




 


唐詩紀事‧撥鐙法

這樣一來,所謂五字執筆法,就是撥鐙法!
而撥鐙法,是用筆法。
我還不敢相信,再查了多種古籍,《唐詩紀事》是有「謂之撥鐙法」這五個字的。
也就是說:王羲之筆法,就是撥鐙法。

沈尹默先生不知道看了什麼書,什麼版本,實在誤了他。而中國書法界那樣多的人,包括我自己,竟然迷信權威到這程度,沒有人去看看原版書,這是很大的教訓。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趙孟頫《致宗元總管劄》的疑問



叫價五千萬的趙孟頫《致宗元總管劄》,就要在嘉德拍賣了。網上有看,看了幾天,內容倒是很重要,但有幾個疑問,不得解,總掛在心頭。

一是草書「津」字,右旁「聿」最後應該只有兩橫,此信寫了三橫。





 
 


我找來找去,諸家「聿」沒有寫三橫的例子。
 




趙孟頫寫《真草千字文》「律」字的「聿」部,也只有兩橫:











二是草書「暇」,「日」旁。草書「日」旁寫了兩豎,必定向方框裡面圈;如果不圈,就是口旁。而此信卻是不圈的。









對比老米、王鐸、王羲之的「暇」字「日」旁,全有圈。






舉例來說,諸家寫「時」字的「日」旁,也都是圈的。

以上兩點是硬傷。

三是信件沒有簽名,我看趙孟頫給其他人的信,包括台灣故宮藏的,上海博物館藏的,都有簽名,此信最後不簽名,我覺得有點奇怪。 記憶中只有北京故宮那兩封最後沒有簽名,也是寫給這位親家的。 

我孤陋寡聞,四海賢達如果有以教我,幸甚。

﹝此文諸家圖例用了漢典書法字典。「律」字是一位書友提出的觀點。﹞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老潘,不要走!



這幾天,因為接受一家雜誌的採訪,問當年創辦《書法》雜誌之事,於是翻箱倒櫃,尋找資料。又上網搜尋舊時同事的信息,卻見當年《書法》雜誌的同事潘德熙先生已於今年三月二十八日,在家鄉平湖駕鶴仙遊的消息,享年八十八歲。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辦公室都稱他為老潘,他是沉靜的人,言語不多,腹笥豐贍。潘家是平湖書畫家族,享有盛譽。他能書畫,亦巧於篆刻,我受益他頗多。
人老了,走了,大陸現在流行的話是:「一路走好」。古人想法不同,在這樣的時刻,腦海想到的是宋玉《招魂》: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
老潘,不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