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尖鋒和一分筆的區別


問題:

老師,您好,在讀帖時,如何區分一分筆和尖鋒呢?


回答:


首先,尖鋒是一個點,側鋒是一個面。這是基本概念。


讀帖先看三分筆,通常是捺筆收尾第三折開始的地方。


不要只看一個字,整本字帖前後翻一下,有時候只有橫豎的字,也會有相當粗的筆畫。如《陰符經》。






三分筆定了,對於用多大的毛筆就有數了。如果你毛筆按到筆腰都達不到這樣粗,這枝筆肯定太小了。


記住:寧用大筆,不要用小筆。


有了三分筆,把它三分,這樣二分、一分多少粗細也就知道了。


一、二、三分筆都是指一個範圍,跟尖鋒不同,尖鋒是固定的點。


尖鋒線就由那個點所組成,沒法粗,要粗就要換一枝大筆。

一分筆指一個範圍,一分筆有時細一點,有時粗一點。它是三分筆的三分之一。


筆頭三分,從筆尖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是筆鋒,筆鋒的三分之一是一分筆鋒。





以上講的只是一般情況,在古人字帖上看見三分筆,他可能是用一枝大筆寫出來的。對於這枝大筆來說,可能只用了一分而已。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黃簡講書法」課程影片已經上網


退休以後,想把以前的著作和課程整理出來,放到網上,以饗各地書法愛好者,以及和書法專業界朋友交流。

年紀大了,站著講課感到累了,今後不會招生授課了。三十年來的教學,有些心得體會,通過影片形式講出來,表達我個人的想法。









國內朋友可到

搜狐:
http://my.tv.sohu.com/user/243175806#t0

優酷:

http://i.youku.com/u/UMTc1OTUwNTQ4NA==

海外朋友可到這裡看:
https://www.youtube.com/user/ChineseArtistsNet

沈尹默先生「五字執筆法」錯了



​前兩天,我把「執筆」課程影片放上網了﹝可在YouTube、搜狐和優酷看﹞,我提醒大家,沈尹默先生五字執筆法有錯誤,還是照韓方明執管為好。這兩天就有同學來問,沈先生的講法有什麼問題。
我寫過文章,因為文章太長,沒法全部貼上來,只好簡單說一下。

你先讀讀沈先生在《書法論》中的論述:
「書家對於執筆法,向來有種種不同的主張,我只承認其中之一種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傳下來,經唐朝陸希聲所闡明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以上所說,是執筆的唯一方法,能夠照這樣做到,可以說是已經打下了寫字的基礎。站穩了第一步。」
這是說執筆必須用五字執筆法,現在書法界非常流行。沈先生說他的五字執筆法,來之於唐陸希聲,但不是撥鐙法。他說:
「又元朝張紳說過:『錢若水云,唐陸希聲得五字法曰,擫、押、鉤、格、抵,謂之五字撥鐙法。』但檢閱計有功《唐詩紀事》陸希聲條,只言:凡五字,擫、押、鉤、格、抵,而無『謂之撥鐙法』字樣。」
沈先生嚴厲批評讀書不細心、不考核的包世臣、康有為:
「後世論書者不細心考核,隨便地沿用下去,即象包世臣那樣博洽精審,也這樣原封不動地依據著論書法,即主張轉指,同時又要說明運腕的道理,無怪乎有時候就會不能自圓其說。康有為雖然不贊成轉指法,但在文字中仍然用『五指撥鐙』而未加糾正,這是很難理解的。」

但是......有一天我找到了原版古籍,頓時使我目瞪口呆:
你看看這圖,有沒有「謂之撥鐙法」這句話?是有的。




 


唐詩紀事‧撥鐙法

這樣一來,所謂五字執筆法,就是撥鐙法!
而撥鐙法,是用筆法。
我還不敢相信,再查了多種古籍,《唐詩紀事》是有「謂之撥鐙法」這五個字的。
也就是說:王羲之筆法,就是撥鐙法。

沈尹默先生不知道看了什麼書,什麼版本,實在誤了他。而中國書法界那樣多的人,包括我自己,竟然迷信權威到這程度,沒有人去看看原版書,這是很大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