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清明上河圖》的屋頂

上次講到《清明上河圖》的屋頂,諸本畫法不同。這裡舉張擇端本和乾隆本為例,乾隆本太過整齊,十足界畫味道。舊時房屋之頂,有新有舊,有高有低,豈能一律?諸本之中,唯張本得之。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清明上河圖》的風和水

  你會畫「風」嗎?繪畫最難就是畫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風、聲音、空氣…..都是難畫的事物。一九五一年,老舍造訪齊白石,在桌上看到清代诗集,隨手翻開,見查慎行有「蛙聲十里出山泉」詩句,遂以此為題,請齊白石作畫。齊思索良久,數天後畫一山泉,從山澗亂石中流出,中有數隻蝌蚪。畫面上沒有青蛙,但蝌蚪隨山泉而出,蛙聲已得矣。齊白石不善山水,但此構思頗為精妙。



  《清明上河圖》三個版本,故宮張擇端本中酒旗皆下垂,可知該天沒有風。另一證據是河上沒有船懸帆;所行者,或搖橹,或縴拉,或篙撐。汴河係引黃河水而成,水流甚急,且糧船皆逆流而上,沒有風的助力,當然非常辛苦了。

  仇英本的水和張本不同。張本的流水,是大河之湍流;仇英改為白頭浪。這種浪如沸如煮,必須風大,方始出現。可惜河面帆船的桅桿,都是垂直平行的,好像這些船都在靜水中,絕無搖擺,這是矛盾一。仇英確實畫了風,酒旗飄揚,虹橋兩岸的楊樹,也順風飄搖,然站在高處如虹橋頂的人,衣裾沒有一個飄動的,這是矛盾二。宋‧文同《晚至村家詩》:「舊裾飄風採桑去,白袷卷水秧稻歸」,清‧厲鶚《疏影‧輕陰冉冉詞》:「寒添白袷清明後,掃不盡隨風微斂」,寫風都很細緻,仇英之思慮,不能稱工巧。

  至於乾隆本,也畫了風,風向和仇英本相同,且有人在放風箏,河面細波微瀾,可見只是微風,較仇英為合理矣。此種院畫,奉命而作,歌頌太平,故處處小心,就連城內外的屋頂,瓦片簇新,沒有一塊破損,韻味全失。前隔水上有乾隆御製詩:「蜀錦裝全璧,吳工聚碎金,謳歌萬井富,城闕九重深」,這就是政治主題。

  《曆書》謂:「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氣清景明,故名清明,是為至要。如果以「清明時節雨紛紛」為特點,便要考慮風雨對每一處、每一人的影響,未必討好。像這樣大場景的風俗畫,張擇端選擇了氣清景明的一天,構思正確。

  ﹝三種版本的水請看下面的附圖﹞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清明上河圖》漫談

  《清明上河圖》我見過四幅,一是故宮張擇端本,一是仇英本,一是乾隆本,一是現代臨本。此圖臨摹者甚多,聽聞北京榮寶齋馮忠蓮女士臨本甚好,但我只見過廣州某家臨本。

  仇英本其實不是臨摹,而是創作,只是大構圖類似《清明上河圖》而已。所畫者江南風俗,設色筆墨較張擇端遠甚,尤其是樹法,功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乾隆本由陳枚、孙祜等五人奉旨作,後半段作青綠山水,頗豔俗,清代院畫往往如此。
  《清明上河圖》的重點在虹橋。張擇端本虹橋為木結構,橋上人來人往,橋下有一大船欲過橋洞,船到橋頭尚未直,有撞橋之危險。船夫蜂擁而出,或放桅杆,或撐竹竿,或長竿鉤搭,或挽繩盤索。橋欄處、岸邊、後繼的船上,都有為之著急的人,眾人的目光投向這一大船,人聲鼎沸,緊張熱鬧。所以我說《清明上河圖》是有聲音的國畫,張擇端不但畫了一個大市面,也畫出了市聲。



  仇本、乾隆本,改虹橋為石砌,整齊光潔,頓失趣味。而最要命的是取消了大船過橋之危險情節,上無呼喊之觀眾,下無博命之船夫,整幅畫由此解散,變成平鋪直敘。高手和俗手之分,有時就差一點點。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五四有感

  易中天教授說:「中國現在沒有公德,也沒有私德。只有在熟人之間,才講道德;其他地方就不講。這樣一種道德,顯然是靠不住的,甚至不是道德。」
  時代週報記者問:「有人說,只有人類共同的弱點,沒什麼中國人特有的『國民劣根性』。所謂『國民劣根性』,是殖民主義者的臆造。你怎麼看?」
  易教授說:「我們有三千年的文明史啊!我們是道德感極強的禮義之邦啊!這會兒居然刮起『道德沙塵暴』來,誰甘心啊?」
  這些是很沉痛的話。「禮義之邦」淪落了,這是什麼原因,易教授沒有說。

  一個民族,要有為人公認的倫理道德觀念,這社會才健康。西方的道德觀念,在宗教,在教會;中國以前奉行孔孟之道,二千年「禮義之邦」的基礎就是孔孟,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把孔孟的鋪頭打爛了。孔孟之道,儒家學說有沒有缺點?當然有。有缺點是不是應該打倒?這是大有疑問的。

  近百年來,我們中國流行革命的思想,什麼舊東西先打爛再說,譽之為「不破不立,先破再立,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我這一生看見過很多革命行為,線裝書拆開做爆竹,明清紫檀床鋸開做算盤珠,名畫當作燃料蒸飯,拿著大槓將骨董店中的瓷器打碎,名家印章五分錢一方賣給日本人……在當時,這些行為都視為正確。
  後來事過境遷,又想起老東西了。古瓷古書都是天價,比黃金還貴。慢慢地我發現,那些當年動手打砸的人,往往沒有建設性,往往只會破不會立。你派個班長炸掉大橋,一天可以完成任務;你要他重修這橋,那是沒有希望的,他只會炸,不會造。

  慢慢也想通了,如果沒有立新的本領,最好先保存舊的。新舊不一定是對立的,非要「破舊立新」不可。造新的大廈,不等於要拆掉舊建築,有價值的古建築,是可以和新大廈共存的。用電腦鍵盤打字,也不等於要廢除老舊的書寫。

  五四打倒孔家店的那些人,自己不會開店。你有本事,開一勝過孔家的店,則根本不用去打,孔家店自己就倒閉了。
  可惜孔家店打爛了九十年,至今沒有替代的新店。十三億人沒有一個倫理道德的思想基礎,中小學沒有倫理教育,怎麼會不亂呢。今天看新聞,先是說世博會開了三天,亂了三天,後是說今天是五四紀念日,兩件事放在一起,令人感慨。

  俄羅斯有兩位科學家,建議把月亮移動位置,說好處多多。美國有一位科學家回答他們說:「先證明你有恢復月亮原來位置的能力。」國人應該想想這個例子。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魏啟後先生談書法

魏啟後先生談書法,有些觀點可供思索。新年休假,略有餘暇,有興趣者不妨讀讀。

http://www.bmqq.com/read.asp?cid=43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假作真時真亦假

  《歷代書法論文選》的序言,是我寫的。最近看到台北的孫守真博士﹝網名暱稱:任真﹞把這序言全文放在網上,並且就其中的錯字加上了批語。

  第二段最後一句話:「在每人的題解中于以指明。﹝真按:當作予字!﹞」
  第三段第一句:「本書按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後次序編成,從漢趙壹開始到清康有為止。遺過這個順序,﹝真按:不解之處!真按-詞無.國無.﹞讀者易於了解我國書學的發展過程。」
  第四段錯誤更多,孫先生指出了四處:
  「書學專著近幾十年來鮮有重版,歷代善本更屬鳳毛麟角,故收集版本甚為困難。校點時,我們曾盡可能地搜集了各種版本,仍感依據不足。常有一篇艾字諸本,﹝真按:疑有誤!-然則本書亦校對不精耶?﹞出入甚多的情況,各有千秋,難以取決,至於一、二字的差別,更是舉不勝舉。因此,這次校點原則是:舛錯者據它本改之,兩可者擇善從之,兩皆善者據多本改之,唯無本可據者存之,不妄改。這樣,書中個別地方留有艾義不通、﹝真按:詞無.國無.疑又有誤!﹞不可句讀和明顯脫漏處,皆因無本可據,以俟將來。同時,此次校勘記錄繁多,為籍幅計,﹝真按:詞無.國無.疑又有誤!﹞決定不附校勘記了。每位作者的名下,由參加校點的同志寫一簡要題解,介紹作者生平、論艾內容及版本情況。﹝真按:疑有誤!-此篇何故若多"艾"也?必為某字之訛!此則似為"著"字訛.﹞」
  孫博士將書頁的照片也放上網,證據確鑿。一篇僅七百九十字的小文,錯誤如此之多,而且都是低級錯誤,當然會被人批評,而且引起了對《歷代書法論文選》校對不精的懷疑。

  孫博士的網誌是:
  http://tw.myblog.yahoo.com/jw!ob4NscCdAxS_yWJbxTvlgfR./article?mid=48058

  但我看過照片後,發現孫博士指出的六處錯誤,在原版書中一處也沒有。這裡我將一九七九年原版書序言的照片也放在這裡,以資孫博士和各位讀者對照。如果字小不夠清楚,用滑鼠按一下可以放大。





  「在每人的題解中于以指明」,原文就是「予以指明」。
  「遺過這個順序」,原文是「通過這個順序」。
  「常有一篇艾字諸本,出入甚多的情況」,原文是「常有一篇文字諸本出入甚多的情況」,中間沒有逗號。
  「艾義不通」原文是「文義不通」。
  「為籍幅計」,原文是「為篇幅計」。
  「論艾內容及版本情況」原文是「論文內容及版本情況」。

  我早就聽聞《歷代書法論文選》有盜版書,看來盜版者是以OCR軟件掃描,不加校對就付印了。我很想收集一本這書的盜版,看看究竟錯到什麼程度。今天有興趣讀古書者已經不多,建議讀者買書時候要謹慎小心。孫博士如果有原版書,就不會有這些錯字了。

  我現在將《歷代書法論文選》出版說明,公之於此,以正視聽:

  我國的書法藝術,起源極早,自秦、漢以後,逐漸成為一門專業。嗣後研究書法的文章也漸有問世,或總結書寫經驗,或著錄書家名作,或探討用筆技巧,或考證碑帖遷流,後世稱為「書學」。整理、研究這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搜集整理了歷代著名書法論文六十九家九十五篇,匯成一帙,以供書法工作者和愛好者參考。

  歷代書學專著汗牛充棟,此次選編,僅限于專論書法技巧與書法歷史的部分。從文體上說,著重論文一體,偶及價值較高的題跋、書啟等片斷。照此原則,仍感篇幅不夠,不能全部選入。它如論述書家、文房四寶、碑帖、收藏等內容的文章及詩歌、口訣、書信等等,均不錄,將來另編。本書中有些論文,如衛夫人、王羲之等人的作品,早被人指出係附名之偽作,但考慮到這些作品的影響很大,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故仍選入,但在每人的題解中予以指明。

  本書按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後次序編成,從漢趙壹開始到清康有為止。通過這個順序,讀者易于了解我國書學的發展過程。書後附有《人名索引》,以供查閱。

  書學專著近幾十年來鮮有重版,歷代善本更屬鳳毛麟角,故收集版本甚為困難。校點時,我們曾盡可能地搜集了各種版本,仍感依據不足。常有一篇文字諸本出入甚多的情況,各有千秋,難以取決,至于一、二字的差別,更是舉不勝舉。因此,這次校點原則是:舛錯者據它本改之,兩可者擇善從之,兩皆善者據多本改之,唯無本可據者存之,不妄改。這樣,書中個別地方留有文義不通、不可句讀和明顯脫漏處,皆因無本可據,以俟將來。同時,此次校勘記錄繁多,為篇幅計,決定不附校勘記了。每位作者的名下,由參加校點的同志寫一簡要題解,介紹作者生平、論文內容及版本情況。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的徐震堮、程俊英、段颺、葉百豐、朱菊如、王義耀、周子美、胡邦彥、林艾園、李德清、鄭明、李似珍、袁樺、陳曉芬十四位同志參加了本書的校點工作,我們在此表示感謝。

  編者
  一九七九年三月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書法入門要多少時間

  最近有人來問,工作之餘想學書法,最擔心時間不夠,學書法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呢?

  我在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教的時候,設計這課程為兩年,分為四級,共計94堂課。每星期上一堂課,其中一小時半講理論,一小時臨池練習。
  一級課程筆法,22堂課,共55小時。
  二級課程筆勢,22堂課,也是55小時。
  三級課程筆意,30堂課,需要75小時。
  四級課程格式,20堂課,50小時。
  全部加起來,是94堂課,235小時。其中每級課程有兩堂是考試,所以實際講課是86堂,215小時。每年有一個月假期,其餘時間每星期上一堂課,頭尾需要兩年。

  學書法光靠課堂練習是不行的,回家還要一些臨池時間。我這個課程,要求學生每星期上課之後,回家至少練習四小時,對於上班人士,希望他們週末拿出半天時間臨池,這要求不算太過分吧。所以86堂課215小時,還要加上在家練習時間344小時,到基礎四級課程結束時,一個學生聽課和練習總時間是559小時。

  我教書法,是1978年在華東師大中文系開始的,當時的講課時間也是每星期一堂課,兩小時左右,然後學生回家練習。那是三四個班一起在大階梯教室上,城市大學每班20人左右,曾經試開過一個4人小班。從三十年的經驗來看,理論課人多人少關係不大,尤其現在有很多電子設備可利用,效果很好。但練習課是人少好,三五個人最理想,人太多照顧不過來。

  華東師大的書法課,我上低年級基礎課,翁闓運先生上高年級專題課。基礎課的特點是廣而淺,專題課則窄而深,我認為這是較好的課程設計。一個沒有學過書法的人,首先要解決基礎知識,對筆法、筆勢和筆意這三大要素有所認識,然後才可以深造某一書體。

  我也研究過學鋼琴、繪畫等藝術入門和深造所需要的時間,寫出來很長,這裡就不多說了。就書法而言,如果沒有五百小時的基礎,入門就有點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