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三論用筆為上

  用筆得到線條,結字得到架構。再想深一層,架構其實就是線條所組成的。就寫字而言,線條是字的點畫,架構研究點畫應該如何組織。

  這好像建造房子,鋼筋、木材是材料,設計圖則繪出架構。好房子,應該有好的架構設計,而且應該選用好材料。

  如果房子所用的材料很好,可惜設計不漂亮,大有改進餘地,則住人沒有問題,僅僅不夠舒適而已。有位作家寫到,他在美國看到朋友舊屋後院有包工隊正在搭陽臺,木色紅而紫,沉得壓手,鋸末有異香……仔細一看,居然是紫檀木,在大陸論斤論價的紫檀木!洋鬼子不識貨,用高檔材料造普通房子,當然有點可惜。但這紫檀陽台肯定穩健牢靠,好材料造出來的就是不一樣。

  如果房子外形很漂亮,設計很合理,可惜用的材料很差,鋼筋是鏽的,木材是爛的......,這樣的房子沒有使用價值,誰也不敢住,現在稱為「豆腐渣工程」。繡花枕頭一包草,只取表面而已,結果優秀的設計也失去了價值。

  在書法中,用筆好,線條就漂亮,等於有了好材料。然後再去研究這材料的組織法,也就是結字,就會得到理想的作品。歷代書家包括趙孟頫在內,都以用筆為上,結字為次,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線條為質,架構為形,質重於形。只要線條漂亮,已操勝券。形質相得,神采自出。

  可惜現在好多人顛倒了這次序,他們斤斤於字形,這裡長了一點,哪裡短了一些,什麼三等分結構,上中下結構,甚至用九宮格來校正形狀,越走越遠。古人重質,今人重形;古人質重於形,今人形重於質,完全迷失了方向,不亦悲乎。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書法以用筆為上

 繼續解釋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的觀點: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這一段話,有幾點要注意:

  一是用筆為書法根本,所以說「用筆為上」。有「為上」就有「為下」,重要性不如用筆,那就是結字。現在很多人反而重視結字,以為字形漂亮就是好書法,把二者的關係錯誤地顛倒過來了。所以現在欣賞書法作品頗有分歧,明明是較差的作品,有些人卻認為是好的,因為他們把字形放在第一位,而古人是把用筆放在第一位,唐朝張懷瓘甚至說:「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以形論書,其實是不懂書法。

  趙孟頫以用筆為上,不是他的發明,早在唐代的《玉堂禁經》中已經有「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這樣的論述。趙孟頫只是覆述古人的觀點。

  其次,《玉堂禁經》所言之「裹束」,就是結字法。結字「因時相傳」,各個時代美感不同。唐朝的美女,以肥為艷;現在則流行骨感,肥女畏畏縮縮,心理上自以為不美。書法魏晉以瘦硬為上,至中唐漸漸豐腴;古時以多角為病,碑派以有角為榮。字形美不美,是隨著時代美感轉變而變化的。

  所以毛筆用法是基本,結字為次要技法。用筆技法是不變的,結字是經常變動的。趙孟頫說王羲之字勢一變古法,雄秀天然,到齊、梁間已乏俊氣。推究起來,雖然和人品有關,但說到底還是這個「為上」的用筆基礎差,臨場無法瀟灑。

  很多學生就是希望字形寫得漂亮一點,才報讀書法課程的。在這種心理下,往往把精力放在糾正字形方面,而不是下苦功研究用筆,主賓易位,怎麼能學好書法呢?

  對於古代的書論,不要輕輕放過,要反覆多讀,務求理解,方有所悟。有人說上面這一段跋文,是趙孟頫平生論書之精華,我是很同意的。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對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理解

  元至大三年﹝1310﹞九月,趙孟頫奉召入京,九月五日在南洵,僧獨孤贈王羲之《蘭亭序》定武本,二十八日舟至濟州,二十九日周馳來訪,趙贈以《蘭亭序》定武臨本,並有所題。十月一日,趙孟頫舟次中又跋定武《蘭亭》,三日又跋,二十四日又跋,可見一路行來,這本定武《蘭亭》始終在趙孟頫手邊。現在所說的趙孟頫《蘭亭》十三跋,即指這時他寫下的讀帖心得。我年輕時得日本駸駸堂出版之《趙松雪蘭亭十三跋》線裝本,雖萍蹤萬里,猶帶在身邊。現在紙張已經脆化,每一翻動,碎屑如雪。然依稀七百年前趙孟頫的心情,頗有感觸。

  那年趙孟頫五十七歲,在藝術上完全成熟。對於王羲之的理解,亦入木三分。作為復古運動的領袖,自然對王推崇備至。茲舉數例如下:

  「《蘭亭》墨本最多,惟「定武」刻獨全右軍筆意。
  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蘭亭》與《丙舍帖》絕相似。
  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蘭亭》者亦然。黃太史亦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此意非學書者不知也。
  大凡石刻雖一石,而墨本輒不同,蓋紙有厚薄、粗細、燥濕,墨有濃淡,用墨有輕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隨之,故《蘭亭》難辨。然真知書法者,一見便當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間也。
  右軍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奴隸小夫,乳臭之子,朝學執筆,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

  其中最引人注目者,當屬「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一句話了。書法界對「用筆千古不易」爭論很大,我最近還在網上看見各種說法,有擁護者,有反對者,眾說紛紜,難以例舉。我自己屬於擁護者,不過我有自己的理解,和他人不同。

  趙孟頫在這裡說了書法兩個要素:用筆和結字。用筆就是毛筆的使用方法,這是控制硬件;結字卻是軟件,是由筆勢產生的。我以攝影藝術來對比說明,如果你喜歡攝影,當然要先買一架照相機,這是硬件。至於怎樣取景、怎樣運用光源,那就是「軟件」範圍的事情了。

  照相機買回來,第一件事情當然要搞清楚各個按鈕是派什麼用的,如果這架相機不變,其使用方法也不變。除非你買另一種結構不同的相機,使用方法才會改變。書法以毛筆為工具,漢魏以來,毛筆的結構沒有什麼大變化,其使用法當然是「千古不易」。

  有些人說,篆書藏鋒多,行草露鋒多,這不是用筆變化了嗎?怎麼說不變呢?其實他們所說的,是創作方法,不是毛筆本身的使用法,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還是以攝影為例來說明,照相要按快門,這是使用方法;拍一朵花,有人按半秒,有人按一秒,這是創作方法。

  使用方法是共通的,人人一樣的,故稱共性;創作方法各有巧妙,人人不同,故稱個性。學習過程,當然是從共性開始,逐漸發展出個性。你買來一架照相機,弄清楚那些按鈕的用法,這是講共性,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如果你連按鈕的作用也不知道,怎麼能進入創作呢?到你硬件弄熟了,你就可以發揮個性創作了。

  毛筆看似簡單,卻沒有一張使用說明書,用起來遠比照相機難度大。古代有很多人寫了文章,探討毛筆的使用方法,等於要寫出毛筆使用說明書。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并序‧觀形章第八》講到十三種用筆法,但此文頗有問題,一般認為是託名之作。《玉堂禁經》說有九用,張懷瓘《論用筆十法》提到《翰林密論》有十二種隱筆法,清‧朱履貞《書學捷要》說「元李雪庵運筆之法八,曰落、起、走、住、疊、圍、回、藏」,明‧倪後瞻出董其昌門下,所著《倪氏雜著筆法》說有十六法:「扑、提、斷、停、翻、換、拗、倒、疊、頓、折、掣、迅、澀、藏、側,字有萬變,只此十六法包括無遺」。各家所說用筆雖然有多有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毛筆的使用方法數量並不多。我計算過歷史上所有提到的用筆法,一共有六十四個術語,其中很多是重覆的。經過比對,只有二十多種。

  所以趙孟頫所言「用筆千古不變」,這是很精闢的見解。只要毛筆結構基本不變,使用方法當然不變。所謂求筆法,就是求掌握這些使用方法。相對來說,創作方法卻是無限的,有人多露鋒,有人多藏鋒,各有其好,不能同一。世界上有可變者,必有其不變者;有不變之基礎,方有可變之發揮。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無端抹黑香港書法界

  龔如心遺產案開庭,原本和我們局外人沒有關係。今天午飯時,聽見新聞報導,大意是華懋慈善基金的筆跡專家ROBERT RADLEY作供,他表示,香港有很多人都是專業偽冒他人簽名,無論冒簽的力度和簽名手法,都很專業,特別是今次的案件,如果有人肯花錢,在黑市請人偽冒簽名,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做,又指很多寫中文書法的人士,在偽冒英文簽名方面都很了得。
  當時沒有留心聽,還以為自己聽錯了。搭火車時候,車廂中又聽了一次,這次聽清楚了,而且讀了頻幕上的字:本港有很多優秀的書法家﹝《明報》即時新聞翻譯為「有天賦的書法家」﹞,掌握簽名方法及下筆力度,若有人出錢,是有可能代為偽冒簽名,情況有如黑市假護照一樣普遍。
  上網一查,有關新聞已經有八十五家報導,有些標題如商業電台直接寫「華懋筆跡專家指港有書法家收錢代冒簽」,影響無遠弗屆。
  
  本港書法界,就這樣無端端被這位英國筆跡鑑定專家抹了一臉黑。今後出門,如果人家知道我以書法為職業,難免被人指指點點,好像做過什麼壞事、偽造過英國護照一樣。香港書法界圈子並不大,這專家能不能舉證一位香港「優秀書法家」做過這樣的事情?我看純粹出於想像。若論「掌握簽名方法及下筆力度」,不就是他自己這樣的國際大專家嗎?為什麼不說筆跡鑑定專家「只要有人肯出高價」,可以弄出一個最接近真跡的簽名來,偏偏要找香港書法家晦氣。
  
  書法家用毛筆,毛筆是柔軟的書寫工具,中國書法講的筆力,不是物理學上可以測定的力。依照中國哲學思維,那是陰力,不是陽力。如果是物理學上的陽力,那麼大力士﹝廣東稱為大隻佬﹞就是優秀書法家了。西方使用硬筆,所以筆力概念和中國書法完全不同。中國書法簽名,古稱行押書,有板有眼,和英文簽名風馬牛不相及。RADLEY先生究竟對於中國書法懂多少,我持有極大疑問。
  
  由此也想到東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我幫朋友鑒定字畫有年,一張名跡,市場售價往往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張即之冊頁達到過一千萬,米芾甚至到過三千多萬人民幣,鑒定者豈能說「可能是」、「大約差不多」這樣的話?中國書法鑒定,從來沒有什麼「四十四個相似」、「十五個不同」。客戶出那樣大的價錢,要的就是你一句話:是還是否。當然這結論須要提供論證,沒有把握就老實承認,不能含糊。

  我找來報紙刊登的華懋方面簽名對照本,閱讀這位專家的意見,原來他根據的只是「包括字體弧度、高度、長度及書寫節奏」,其他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在照片中非常明顯,竟然沒有提及,這使我驚訝不已。
  夜深人靜,想想我一不是「有天賦的書法家」,二不認識興訟雙方,三英文不識幾個字,關我什麼事,不如睡覺。一宿黑甜,醒來再說。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答同學問授徒標準

  我就要退休了,屈指教書四十年,從青壯教到白頭,終於可以透口氣。

  四十年來,教過中學,教過大學,也教過成人進修課程;教過好學生,也教過壞學生;教過各種課程,最多還是教書法。有些學生非常優秀,進步令人詫異。所謂壞學生,並非壞人之謂也,只是不肯下功夫練習,有些人只是玩玩而已。成人進修課程面向社會,報讀不用考試,比大學本科難教。記憶中最奇怪是有一個學生,進入教室就趴在桌子上睡覺,我講課她還打鼾,我講完她就會自動醒來。我至今不明白交了兩三萬學費,何以來此睡覺。

  就算勤力的學生,也有難教的。有個學生自信力非常之強,每次帶一大堆作業給我看,但不能說他哪裡寫錯了,你講一句他駁一句。我告訴他這裡是石花,並非筆畫,他還是堅持。時間久了,慢慢知道他不能聽反對的意見,相處就很困難。

  香港有句話叫「面斥不雅」,可見大家都知道「雅」很重要。我素不與人爭執,又怕交際,到退休這年紀了,惟望清靜地讀書寫作。但我心中有一個希望,就是找到接班人。過去我教過很多學生,但就性質而言,屬於普及層面。我希望今後能夠在普及基礎上做點提高的工作,培養比較專業的接班人,以利書法之傳授。長期以來,我一直盼望有學生可以青出於藍,超過我的水平。

  普及面比較廣,提高面比較窄,這是必然的。普及工作,如有些社團會舉辦講座,我也準備接受邀請去講幾次。就提高層面而言,人太多照顧不過來。以前學校的課程,練習堂是一小時,有二十個學生,平均每人三分鐘輔導,顯然是少了點。如果人少,可以大大增加輔導時間。

  我看台灣書法老師,將自己授徒要求寫在網上,氣味相投就合,氣味不投就分,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避免無謂的誤會。今有學生問我退休後的想法,我依樣葫蘆,不避抄襲之疑,參考台灣老師的標準,公佈我心目中接班人的原則如下:

  一,必須是真心向學,有決心有毅力,如果你只是消遣玩玩者,恕不奉陪。書法有相當的難度,怕難怕單調,沒有耐心、不能持久者,不要找我。

  二,我想尋找和培養接班人,總要知道他從事哪一行,文化程度怎樣,有沒有練習時間。請用電郵傳你個人簡歷給我,讓我知道你是誰,為什麼想學書法,沒有自我介紹者不受理。這是台灣侯老師的辦法,我覺得很好。﹝我的信箱是abc@1800.com﹞
  簡言之,如果你只是聽聽書法講座,好像去電影院一樣,沒有人會問你是哪一位,比較自由,內容是普及層面的。如果你想來找我深入輔導,我就必須對你了解多一點。以往有學生連真實姓名也不告訴我,這葫蘆賣什麼藥我吃不消。

  三,中文程度好,文辭清通者,優先。這是中文大學某教授的標準,我也同意。有研究能力者,望之久矣。

  四,有計劃現在或將來開班授徒、推廣中華文化藝術者,可以優先。請來電郵詳細說明。

  五,懂電腦、有個人網誌或網頁、會收發電郵者,優先。主要是聯繫方便,而網誌可以練習中文寫作,對書法有好處。

  六,香港有很多有經驗的書法老師,如果你已經跟開其他老師,不如堅持下去,必有得益。三天兩頭轉換老師不好,也容易引起其他老師的誤會。請勿找我生事。

  七,經常遲到缺席者,請勿報讀。曾經報名又無故缺席者,浪費彼此時間,不會再收。

  八,沒有時間做作業者,不如等你退休了再說。

  九,「自以為非」才會有進步,如果你自我感覺良好,不如在家臨池好了。巧言如簧,說假話,喜歡頂撞,熱衷於播風弄雨,拉派結黨,敬請別來找我,讓我多活幾年。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書品和人品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說書法要好,首先人品要好。人品不好,書品也高不到哪裡去。
  這些話對不對呢?

  要弄清楚這個「品」指什麼?很多人將之解釋為「品德」,這是錯的。品德不好的人,書法可能很好。中國歷史上兩次亡國,一次是蒙古人,一次是滿族人,打進關來,建立了他們的中央政府。元朝出了一個大漢奸趙孟頫,但他是大書法家;滿族人建立了清朝,又出了一個大漢奸王鐸,也是大書法家。至於宋代的奸臣如蔡京,秦檜,字也寫得不錯,甚至比一些忠臣還要好。明代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董其昌,雖任高位,卻刻薄鄉里,搞到鄉人火燒其宅。毛澤東說他是一個惡霸地主,從史料看,這話沒錯。
  如果書法可以反映出人的品德,那等於說看人書法,就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了。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書法只能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品味,不能反映品德。

  品格就是格調,格調有高低,因人而異。同樣一碟菜,在不同格調的餐廳給你的感覺不同。裝修一間房子,格調可以相差很遠,有些俗有些雅。我們稱那些用Mac機者為「麥人」,他們喜歡高格調的東西,蘋果機是他們的心頭至愛。二十四史,最有味道的是前四史;前四史格調最高是《史記》。
  品格來之於品味,有些人打扮,買很多高級化妝品,買很多名牌衫,可惜打扮起來不好看,品味不對。有些人穿了些普通的衣服,看起來卻韻味十足。
  品德解決行為對不對的問題,品味解決雅不雅的問題。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品味的人,是雅人。書法作品反映的就是一個人的品味,它不能反映一個人的品德。如趙孟頫,他是一個雅人,琴棋書畫都懂,但他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認賊作父,從品德上說,大節有虧。

  品味是可以培養的,這就是藝術的功能,稱之為美育。藝術教育人認識雅,陶冶人的性情,台灣有個廣告說:「會彈鋼琴的孩子沒有犯罪的」,琴聲改變了孩子的世界觀。其實各種藝術都有這樣的功能,浸淫於藝術的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味。
  現在的教育,只重視智育、體育。香港學校中沒有專門的德育課,也沒有美育課,這是非常可惜的。沒有德育容易成為壞人,沒有美育容易成為粗人,教育怎麼可以少這兩樣呢。

  書法的技法,本身沒有品味之分,但怎樣運用,卻真實地反映出作者的情趣。孫過庭《書譜》說:「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掘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染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什麼品味的人寫什麼樣的字,什麼品味的人欣賞什麼樣的作品,這就是書品和人品的關係。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書法老師的標準

 最近我發現台灣有個教書法的侯吉諒老師,快人快語,說話很乾脆。跟他一比,我是差了很多。

 一是侯老師的招生規矩,相當嚴格。我抄給大家看看:

 「我的書法班有要求,有十二種情形不教:

 1. 短期的﹝短於一年的﹞,不教。
 2. 每一期缺課兩次的,不教。以後不得再報名
 3. 父母要小朋友來學的,不教。
 4. 十歲以下的小朋友,不教。
 5. 打電話來問太多問題的,不教。我的部落格已經有太多東西可以參考,有興趣和我學書法的人要自己看,如果連這點最基本的功課都不做,當然不教。
 6. 曾經報名,但沒來的,也沒說明理由的,不再接受報名,如果真的想學,請展現你的決心再報名。
 7. 來上我的書法課,必須排除其他所有的原因準時上課,沒有這種心態的,不教。
 8. 學習書法最重要的是持續的長期練習,中斷太多、太久,影響學習效果太大,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有打算長期學習的,不要報名。
 9. 報名沒有自我介紹的,不受理。
 10. 上課期間因工作和出國請假的,可以理解、接受。但其他原因,必須自己儘量排除。
 11. 因為正常原因而中斷學習的,可以再報名。
 12. 總之,只想淺嚐即止的,體會一下書寫樂趣的,請另尋他處。

 報名一律用電子郵件,告知真實姓名、年齡、經歷等等基本資料。自我介紹越詳細,越有可能參加我的書法班。沒自我介紹的,就不必報名了。 」

報名錄取之後,侯老師還有上課要求十六條:

 「1. 三個月內不可問問題→程度不到,回答了也無法體會,不要以為回答就了解,不問問題,是要你自己多思索。
 2. 上課的內容要作筆記→老師講完了,你大概也忘光了。
 3. 不懂的要回去查資料→老師只能指引你重要的方向,許多基本的知識要靠自己充實,要讀指定的書。
 4. 規定的工具材料不可改變→不要自作聰明。
 5. 問問題我不一定會回答→這也是一種回答。
 6. 三個月內,沒教的方法,不要去嘗試→只會重覆更多錯誤。
 7. 完全拋棄從前舊有的觀念,重新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
 8. 不能只想學寫字。只想寫字,字不會寫好。
 9. 我說過了,並不表示你就懂了,所以不要想到問題就隨口問,先看書,把問題想清楚了再來問。
 10. 不可畫字,描字,畫得再像、描得再好,也沒有用。
 11. 不要貪多,多沒有用,真的會了才有用。
 12. 書法必須與歷史、文學、美學一起加強。
 13. 不要人云亦云。
 14. 寫字不是用毛筆熟練就可以,方法不對,觀念不對,練一輩子也沒有用。
 15. 不是寫久了才有習慣,任何人一開始寫字就有習慣,要改正錯誤、培養正確的習慣。
 16.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當書法家,但是每個都能寫書法。
 如果有特殊要求, 請先來信。」

 我看了侯老師的要求,深感欽佩。很明顯侯老師不是為了錢教學的,他有自己的標準,而且坦率地講出來,不合標準就別來。以前中文大學辦過一個展覽,紀念擅長書法的某教授,我看他的招生簡章中這樣寫:「文辭清通,面目端正」,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雖然我不大贊成,但心中有要求應該事先講清楚,不講誤人誤己,反而多生滋擾。

 我在城大講課,招生原是學校的事情。如果將來有機會自己招生,也要學學侯老師。